English

从容应考标志社会进步

2018-06-08 03:3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时评】

  作者:罗文泽(光明网评论员)

  一年一度的高考于6月7日准时来临。据称,今年全国共有975万名高考学生,创下了近8年来的考生人数新高,比去年增加了35万人,多数考生为2000年出生。有报道指出,作为新世纪出生的第一批考生,千禧宝宝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备受关注。由于千禧年新生儿的增多,导致小升初、初升高的竞争也异常激烈。但作为考生,千禧宝宝们却显得比较淡定从容,有的学生考前还在打手机游戏放松。

  对于这种淡定从容,某位考生甚至用了比较时兴的词语来形容自己对高考的感受——佛系应考。在这位考生看来,高考虽然还是升学的独木桥,却不是人生的独木桥。“虽然学历很重要,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个人,如果有想法,有很多条路都可以取得成功。”作为这位考生观念的某种印证,近日也有媒体对2万余名“00后”高考考生,以及考生家长和其他网友发起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半数的“00后”考生不认为“高考可以改变命运”,70.7%的家长认为,参加高考最重要的是“增长经历”。

  高考,是社会的共同话语。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很自然地,每逢高考都有许多人回忆自己当年的高考情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这些“前辈”的回忆文章,几乎无一例外地对当年的学习考试经历不以为苦,或者是苦而不自知。比如,“作为山东考生,我本人对网传的山东考生的苦没有太多感受”“因为没有太强的目标感,备考时倒不太焦灼,本来是容易顾虑的人,考前却有着少见的轻松,安安稳稳睡,按部就班考”“学习压力肯定有,但欢乐的氛围把压力消解了大半。就这样到了高考那一天。踏进考场的那一刻内心有种说不上来的感觉,我们准备了这么久就是为了这一天,可这一天就跟平常的模拟考试没什么区别”“我当然偷看过武侠小说,违反规定在午休时间打过球,还写过诗和小说,那是最不花钱的爱好。事实上,我想起高中生涯,一直觉得过得很愉快。”

  当然,也并非每个人回忆起高中和高考时刻,都能如此淡定,但细细回顾那些所谓刻骨铭心或者痛苦煎熬的回忆,却大多源自与高考和学习无甚必然关联的其他事情。这些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的从容回忆,一方面如普希金所言,是“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的某种反映,另一方面,也很好地说明了实行了41年的高考制度,甚至与之配套的高中学习制度,并未对学生和考生造成想象中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压。高考仍然是人们可以自我把握梦想,即使梦想破碎也被认可的社会流动方式。更关键的是,高考改革的稳健性和高考传统的连续性,让这种“仍然”持续了41年。出于这种稳健和连续,我们也可以想见,若干年后当考生回忆起2018年的高考,也不会和前辈的从容有太大的区别。

  这并不是说高考不需要改革,高考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效率与公平。但无论高考考试和招生如何改革,高考长期以来带给国人、带给考生的那种令人稳定、从容、自信的优点,只能增强、不会削弱。在审慎、稳健的高考改革精神指引之下,无论是“前辈”们的苦而不自知,还是新生代考生的从容应考,都是高考公开、公正,有延续、有传承的注脚。保障考生和公众信赖多年、令人平静从容的心理预期,高考改革才能扬长补短、行稳致远。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08日 02版)

[责任编辑:白丽克孜·帕哈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