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打造共同发展繁荣的强劲引擎

2018-06-11 07:32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经济界】

  光明日报记者 张翼 温源

  “打造共同发展繁荣的强劲引擎。”6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泰山厅发出强有力的声音。

  “尽管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有新的表现,但‘地球村’的世界决定了各国日益利益交融、命运与共,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我宣布,中方将在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框架内设立300亿元人民币等值专项贷款。”

  登高望远,习近平主席为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的上合组织擘画发展蓝图;洞察大势,习近平主席为破解时代难题,化解风险挑战,推动世界的经济合作发展提出解决方案。

  响亮声音:进一步弘扬“上海精神”,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

  “当前全球经济面临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严峻挑战,习主席提出进一步弘扬‘上海精神’,擘画上合未来合作发展新蓝图,为解决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共同繁荣树立了典范。”商务部研究院欧洲与欧亚研究所所长刘华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习近平主席就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等话题发出响亮声音。”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表示,上合成员国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逐步加强,合作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贸易及投资额显著增长,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特别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加入扩大了上合大家庭,印证了上合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在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国际关系研究室主任赵磊看来,上合组织17年的成功发展证明,互联互通、经济发展是消除地区恐怖主义根源的重要力量。“上合组织不仅为自身和区域发展带来好处,更惠及全球。”一些国家正是看到上合组织在共同发展、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前景更加光明,才愿意加入进来。

  “‘上海精神’超越了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阶段、意识形态的差异。作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对世界合理均衡发展的需求强烈而一致。通过上合组织这个平台,发出共同的声音,形成共同的力量,将对推动新的国际秩序的构建,为完善全球治理作出重要贡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上海合作组织研究室主任许涛指出。

  重要理念:开启与“一带一路”共振、共鸣、共赢的新时代

  “习近平主席提出促进发展战略对接,这是非常重要的理念,意味着上合组织内活跃丰富的多边经济活动将在新理念和框架下实现良性互动。不互相拆台,不互相干扰,而是相互搭台,互利共赢。”许涛指出。

  赵磊认为,上合组织以其独特的地缘优势与“一带一路”建设有着天然联系。“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上合组织成员国间的合作已经逐渐走向深入和广泛。”

  “上合组织拥有巨大的市场合作潜力,‘一带一路’倡议为上合组织国家间双向合作、促进贸易一体化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表示,上合组织与“一带一路”的对接,开启了共振、共鸣、共赢的新时代。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胡必亮指出,“一带一路”与上合组织的需求是一致的。“一带一路”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对于上合组织的发展也非常重要。上合组织国家普遍有工业化发展、区域金融市场的稳定与经济建设需求,这都可以在“一带一路”带动下,实现加速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也将因为上合组织的扩员壮大,得到更好更快发展。

  大国担当: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贡献

  “上合组织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将为深化经贸合作提供新平台,融合发展前景更广阔。”宗良指出,中方将在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框架内设立300亿元人民币等值专项贷款,这表明了我国促进上合组织经贸合作和金融合作向纵深发展的决心。

  在许涛眼中,上合组织成立以来,中国一直在上合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对上合组织的贡献不仅是可以用数字统计的实实在在的贡献,还体现在发展方向、发展理念上的贡献。中国方案在上合组织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熟并完善起来。”他说。

  刘华芹告诉记者,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中有一系列新建议:欢迎各方积极参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设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法律服务委员会”……这些务实举措展现了中国扩大开放的诚意,也将搭建起新型合作平台。

  “青岛峰会描绘出上海合作组织进入历史新阶段的发展蓝图,彰显了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作为中央企业,我们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建设了一大批增进当地民生福祉的重点项目。未来将以更大的决心在上合组织国家城镇化和基建领域精耕细作,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和发展战略对接,为增加各国人民的幸福感作贡献。”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官庆表示。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11日 07版)

[责任编辑:徐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