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勾画未来图书馆的模样

2018-06-11 06:4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勾画未来图书馆的模样

——二○一八年中国图书馆年会举办

  一台图书馆机器人,眼睛大大的,声音萌萌的,不仅能解答读者的疑问,还能引导读者到达指定的阅览室;一间电话亭大小的朗读亭,读者置身其中,自助选择喜爱的文章,放声朗读,系统会自动录音,还能把录音分享到朋友圈;一块电子屏幕,读者轻轻点击几次,输入性别、年龄、爱好等信息,一份个性十足的推荐书单就呈现在眼前……日前,在河北廊坊举办的2018年中国图书馆年会上,琳琅满目的智能设备竞相亮相。

  遍布着各种智能设备的无人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就是未来图书馆的模样吗?在与会的专家学者看来,未来的图书馆,既需要借助科技手段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能,更要革新服务理念,让阅读走出有限的图书馆空间,遍布社会的每个角落。

勾画未来图书馆的模样

  城市街头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 资料图片

  坚守阅读和公益的初心

  走进公共图书馆,人们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平日里,无论是在阅览室内,还是在各种讲座活动上,大多是老年读者的身影;到了节假日,借阅儿童读物、参加故事会的孩子多了起来;图书馆里为数不多的年轻读者,往往是读着自带的书本,准备着各种考试,他们并不需要除了自习室之外的其他服务。

  如今,公共图书馆大多降低了门槛,借阅证办理手续便捷,读者凭身份证就可以进馆阅览,有的公共图书馆,读者甚至不需要任何证件就可以到阅览室读书。然而,能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读者其实并不多。

  “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的纸质书外借数量2016年达到了顶峰,当年的流通量达到6555万册次。”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说,虽然这个外借数量不低,但只有大约100万名读者发生过外借行为,而上海全市有400多万名持证读者。

  即使像上海这样持证率、借阅量位居全国前列的城市,仍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对于其他地区来说,更是如此。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馆长卢云辉提供了一组数据:2013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人均书刊外借0.3册,贵州省只有0.096册;2014年,美国公共图书馆的持证率为68%,新加坡为43%,中国只有2.5%,而位于中国西部的贵州省还不足1%。

  “数据告诉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提升读者的阅读能力。”陈超认为,图书馆人应该坚守阅读和公益的初心,为社会公众提供零门槛、无障碍的服务,“图书馆人应该与社会各界一起努力,把读者的阅读习惯培养得更好”。

  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来说,馆舍建设、文献存藏尚不完备,培养读者阅读习惯的任务显得尤为艰巨。2018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规定:“国家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卢云辉建议,要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地方为公共图书馆立法,像重视教育一样重视全民阅读,像建学校一样建设图书馆。

  也有专家学者建议,在加大力度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的同时,可以重点扶助相关地区开展数字图书馆服务,通过信息技术、新媒体平台等为读者提供阅读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图书馆+”的尝试

  你为什么不去图书馆?工作太忙,图书馆太远,新书上架太慢,对讲座主题不感兴趣……每个人的答案或许不尽相同,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背景——当代社会,人们有着各种各样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渠道,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已经不具有太强的吸引力了。

  “图书馆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要么顺应高质量发展潮流,跟上时代步伐,要么死守传统图书馆模式,被时代所抛弃。”澳门大学图书馆馆长吴建中认为,图书馆必须从过去单打独斗的模式中走出来,只有借船出海,充分借用现有平台、借用社会资源、借用外部智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图书馆应有的社会功能。

  “人类再怎么发展,阅读永远无可替代。人类需要丰富的阅读,阅读几乎可以在所有的场景和场所中发生。未来图书馆的核心工作是要把‘阅读’这个元素融入人类生活的所有空间。”陈超说,图书馆人的梦想是让图书馆走向所有的社会空间,实现“图书馆+”,而“图书馆+”的本质就是“阅读+”。

  近年来,很多图书馆都在进行着“图书馆+”的尝试。国家图书馆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建“发改书吧”;在内蒙古呼和浩特,读者变身图书馆“采购员”,可以从新华书店借走心仪的图书,由内蒙古图书馆为他买单;在江苏无锡,图书馆开到了购物中心,阅读与艺术、美食、亲子教育等跨界融合;在上海徐汇,由咖啡馆、实体书店、公共图书馆和社区公共空间构成的“书香驿站”,将多种阅读空间全面打通,一些公共图书馆与藏书丰富、阅读基础好的家庭合作开设“家庭图书馆”,让分布在社区中的一个个家庭成为阅读推广空间,传递阅读资源,分享阅读心得……

  为了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图书馆+”的尝试在全国各地持续展开。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长、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表示,今年是公共图书馆法施行元年,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应不断强化依法办馆理念,加强资源建设,提升藏书质量,促进新理念、新技术与图书馆传统业务的深度融合,促进资源、技术、信息在行业内外的共享共知,不断提升服务效能,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彰显图书馆作为社会发展引擎与助推器的价值所在。

  (光明日报记者 杜羽)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11日 12版)

[责任编辑:袁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