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阅读文化经典的最美姿势

2018-06-17 05:11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读书者说】

阅读文化经典的最美姿势

——《孟子的理想国》读后

作者:赵冬俊(苏州市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高级教师)

  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需要一股特别的定力和韧性。这种阅读,更多地依靠虔诚的自然之爱和纯净之爱。何伟俊是一位虔诚的读书人,他读传统文化经典有自己的志趣和追求。

《孟子的理想国》 何伟俊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何伟俊读《孟子》,“用还原生活的方法,从理解活生生的人的角度”,感受孟子的形象。他关心的是孟子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的创始人之一,他到底有哪些性情?他到底有什么追求呢?于是,在这本《孟子的理想国》中,我们看到的是仁义孟子的可爱模样。

  

  “仁义”之道是孟子的毕生追求。无论何时何地,三言两语之后,他的思维、表达都可以快速地进入“仁义”的轨道。内中的忧心忡忡与外显的心平气和常常交织成他肃然的表情。在书中,作者竭力描述的正是这样一幅孟子的仁义肖像。《“自暴自弃”者,即逃离“仁义”之家的心灵“流浪汉”》中,面对那些不走“仁义礼智”的大道,诋毁“礼义”,背弃“仁义”的“自暴自弃”者,看到的是孟子痛心疾首,由衷喟叹的模样;《“英雄”救不救“美人”》中,孟子与淳于髡辩论可谓棋逢对手。辩到酣处,作者看到的是孟子稍占上风的会心一笑;而在《孟子的“不卑”而“亢”》中,何伟俊则抓住了孟子耍脾气,感情用事的瞬间。原来,孟子不只是一种表情——正襟危坐。他也有独特的个人表情包。作者用细心的阅读,将之工笔细描,呈现出来,让我们在书中看到孟子的仁义、喜怒甚至缺点。这不会影响孟子的形象,因为人格的力量并非源于完美无缺,而是来自于我们对人物精神肖像的真实感知。

  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对《孟子》进行研究、分析、解释,由此形成了不同校注版本的《孟子》。何伟俊的《孟子的理想国》,别有风格,自得其趣。首先,作者以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以文本细读的方式逐章逐句条分缕析,抽丝剥茧,钩玄提要,几乎给书里的每一章每一节,都配以点睛的小标题。如,《“同流”不“合污”》《“好为人师”的孟子,为何沉默缄口》等。它既是作者对全书内容孜孜以求,了然于心的最好证明,也是架构全书的匠心所在。

  再者,这本书的译注方式灵活、大气。作者没有按部就班地采用文白对译的传统方式,逐字翻译,而是因文而异,从大处入手,智慧地解读孟子“仁义”思想的内涵和发展轨迹。如开篇第一章《初见梁惠王,布“仁义”之道》中,作者着力介绍的是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背景、梁惠王面对的国内现状与政治追求、孟子此刻的人生遭遇和政治理想。作者所做的,是向这段古老的文字里倾注了历史的、人文的气息,于是孟子的思想不知不觉间就生动起来、活泼起来。对《孟子》的解读,何伟俊有自己的框架、自己的角度、自己的方式。他的解读,总是前后呼应,文脉贯通。说到这一章,他会自然而然地引出下一章;讲到后文,他又会勾连起前文。

  二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何伟俊读《孟子》,有他的职业习惯——享受语言。被何伟俊称为“语言大师、修辞达人”的孟子,无疑是那个“百家争鸣”时代的佼佼者。在一系列的对话中,何伟俊享受到孟子语言艺术的丰富多样,也发现孟子最突出的能力——善“讲”故事。“他的治国理念也好,修身思想也好,生活智慧也好,绝大多数蕴含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故事结束了,里面藏着的理、法、情,自然而然从孟子的嘴里流淌出来,让听的人获得感悟和启发”。如《知错,何时改》中,孟子以一个“偷鸡贼”的故事,直击问题要害,让人在轻松一笑之余有醍醐灌顶之感。思想就像一个口袋,空空的口袋是立不住的,若要立住,须装入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孟子仁义思想的口袋里,有无穷无尽的故事,他可以信手拈来。

  何伟俊这本《孟子的理想国》对普通读者的最大贡献,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潇洒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领读者”。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他阅读文化经典的最美姿势。

  首先,文化经典必须慢慢读,慢,让读者拥有一种神闲气定的优雅。其次,文化经典的阅读必须“动动手”。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胡适撰文告诫读者:“读书不但要眼到、口到、心到,最要紧的是手到。手到的功夫很多,第一要紧的是动手翻字典。”何伟俊在书中,多次提到《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他说:“不理解的字,除了看注释外,经常查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字源的相关书籍。”

  最后,文化经典的阅读还必须细细想。传统文化经典需要经过冥思细想、反复琢磨才能得其真意。何伟俊在理解每一章大意后,还要再反复读几遍。他自言:“就像走路看风景一样,看到一处引人注目的风景,就停下来欣赏、品味、咀嚼。”我们很少看到这样的姿态。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示范”是最好最有效的文化经典阅读指导。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17日 05版)

[责任编辑:徐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