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碧艾香蒲 龙舟竞渡

2018-06-19 06:32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宁波:赶一场公益集市

  光明日报记者 曾毅

  6月16日上午,在宁波慈善文化地标——善园,伴随着一声开市锣声,端午“善园·善集”公益集市正式启动。

碧艾香蒲 龙舟竞渡

18日在上海宝山美兰湖上进行的罗店龙船表演。新华社记者 方喆摄

碧艾香蒲 龙舟竞渡

  “端午”小长假,江苏省如皋市各书店成为市民休闲充电的好去处。图为18日,小朋友们在新华书店阅读书籍。徐慧摄/光明图片

  集市上,各类爱心义卖摊位前人来人往。手工艺品、端午小吃、闲置物品、知名的品牌服饰让人目不暇接。在市民公益服务和体验参与项目中,免费配老花镜、白内障筛查、低保老人白内障进口晶体免费手术登记等吸引着有需求的人们。

  坐落于鄞州区钟公庙街道“宁波帮”严氏建筑群内的善园,是我国首个城市公益慈善综合体。自去年6月开园以来,善园充分发挥慈善文化展示平台、公益活动对接平台的作用。一年来,累计收到善款超过5000万元,项目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1.2万人次参与公益帮扶,受益人数达5000余人。“让爱心成为一种习惯。”善园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严艺娜介绍,今后,“善园·善集”公益游园活动将致力于打造公益庙会的品牌,给传统文化节日赋予公益慈善的内涵。

  在活动现场,宁波市著名的“支教奶奶”周秀芳爱心工作室和爱心基金同时成立。爱心工作室将成为周秀芳及其爱心团队对外实施援助、帮扶、洽谈的基地。爱心帮扶基金首批250万元由鄞州区人民教育基金会划拨作为启动资金,教育部门和25所学校幼儿园通过爱心募捐、义卖等所得的近23万元款项同时注入这一爱心池。

  南昌:弘扬传统文化 唤醒历史记忆

  光明日报记者 胡晓军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马荣瑞

  端午期间,江西省南昌市融入“人文、家国、情怀”三大元素举办丰富多彩的共迎佳节活动,用传统的习俗、仪式和思国怀乡、爱家爱国的情怀,让广大市民真切地感受到端午文化的魅力。

  在南昌市八一公园九曲桥头,文化部门开展了“粽叶飘香 粽是情”端午主题活动,中小学生们穿上汉服,学习古代礼仪,诵读《离骚》《少年中国说》等名家经典,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民俗专家“话端午”趣谈民俗,用幽默易懂的语言讲述端午节的来历、意义和屈原的故事,对公众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科普;社区大妈包粽子、画彩蛋、画蒲扇比赛以及社区家庭共同参与的亲子编香囊、编艾草菖蒲活动,其乐融融,突出创意,体现了传统佳节合家欢乐的浓浓情意,让民俗文化的氛围更加浓厚。

  新时代创造新方式,新方式加入新元素,给传统节日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在该市东湖区文化馆和图书馆总馆、分馆及其街道、镇、社区各个服务点,同样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端午节特色活动。“三风进万家 欢乐迎端午 香粽润和谐”活动,以社区邻里节的形式,不仅使邻里街坊感受到了浓浓的传统文化内涵,而且也为社区创建“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和谐社区”营造了良好氛围;“端午百家宴”活动,体现了“舌尖上的端午”,各种杂粮粽、蜜枣粽、水果粽等新品粽子以及百余家庭精心烹制的特色美味佳肴,让这个端午节过得“有滋有味”;“汨罗楚辞韵 情深粽香浓”活动,通过朗读来重温《离骚》《七绝·屈原》《九歌·国殇》《江上吟》《吊屈原赋》《七律·端午》等经典诗词歌赋,感受屈原高尚脱俗、忠贞不渝的品格,唤起广大群众的爱国情怀;“回望峥嵘忆初心 端午情长三风暖”活动,以传诵红色家书、传承红色经典为特色,让传统节日融入更多的时代积极元素。

  浙江:孟郊故里“粽”情浓

  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力中 光明日报记者 严红枫

  粽叶飘香,龙舟竞渡。连日来,在唐朝著名诗人孟郊的家乡——浙江德清县,包粽子、做香囊、插艾草、看龙舟等端午民俗活动和中华经典诵读、体育健身活动,吸引了众多群众参与。

  与往年相比,今年德清各地的端午习俗,除吉祥平安的美好诉求,倡导积极、健康、文明的过节方式外,还赋予了传统节日更多人文情怀和新时代文明特色,让人们在这个节日里感受到文化基因迸发出的缤纷魅力。

  “亲爱的朋友们,不要悲观,不要畏馁,要奋斗!要持久的艰苦的奋斗……”在雷甸中心小学体育馆舞台上,一场“端午,我和你一起诵读经典”正在进行。烈士方志敏遗作《可爱的中国》抒发了对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怀和未来美好生活的畅想。随后,孩子们声情并茂地诵读了《少年中国说》《游子吟》《离骚》等多篇经典,激起大家的精神共鸣。

  当老兵蒋国祥带着2岁的孙女走上舞台,背诵起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经典诗歌《出塞》时,掌声如潮。“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苍老与稚嫩混合的声音,在馆内铿锵回响。“这个形式很好,我希望我的孙女和现场的孩子们都能够传承老一辈的精神,再多些爱国爱家情怀。”走下台的老人如此感慨。

  “这些年,我们在学校里开设经典诵读课,孩子们学校读、回家传。遇到端午这样重大节日,就组织学生、群众开展互动,进一步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增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雷甸镇党委委员敖丽丽说。

  端午到,香包俏。6月15日,在钟管镇曲溪村修缮一新的潘氏中医外科博物馆里,一批游客与当地的孩子正在医生、村干部、社工帮助指导下,利用中药材制作香包。“端午前后蚊虫多,用中药放入香包佩戴身上,能减少蚊虫侵咬,可保护身体健康。”医生们边指导,边将中医文化、中药常识,娓娓讲给大家听。散发着中药香味的博物馆里,不时传出阵阵笑声。

  这边香包制作学得不亦乐乎,另一边,村干部嵇昂的潘氏中医外科济世救人、独步杏林、自成流派的故事让大家听得津津有味,点头赞叹。

  潘氏中医外科创建于清乾隆年间,清末红遍宁沪杭,国内“中医外科”一词,就是潘氏提出的。清末朴学大师俞樾,曾专门为潘氏中医外科医术题赠“术精祝括”金字匾额。

  “如今,从我们这里走出去的潘氏中医外科医术遍及各地。无论是中医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都要好好利用这个瑰宝,承担起宣传、保护、传承的责任。”嵇昂笑道。

  端午节前夕,新安舍北村增添了一处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南朝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齐梁文坛领袖沈约,在他去世1500多年后,一尊石雕像在他的故里落成揭幕,各界群众以及沈约后人近500人到场缅怀。当地的孩子身着汉服,诵读古诗,以此激励自己不忘对优秀文化的追求。

  端午节,不仅是国人的节日,也是世界的节日。6月15日,浙江工商大学就读的40多名留学生来到德清阜溪街道,见证中国农耕文化体验营的挂牌开营。外国留学生们在当地村民的指导下,亲身体验了包粽子、茶道、陶艺、叶球灯和戏曲等民俗活动,零距离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19日 04版)

[责任编辑:孙满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