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河北:结合地区特点探索好做法好机制

2018-06-20 07:18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农村垃圾处理大家谈】

结合地区特点探索好做法好机制

——河北基层干部群众热议本报“农村垃圾处理新探索系列报道”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陈元秋 本报记者 耿建扩

  今年4月以来,本报持续刊登了“农村垃圾处理新探索系列报道”。其中在4月4日,本报刊发专题报道《河北武安打造垃圾处理一体化无害化——生活垃圾化身燃料和原料》,集中报道了河北省武安市利用新兴技术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并建立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统筹处理项目。系列报道刊发后,在河北基层干部群众中引起热议。

  “《光明日报》对武安农村垃圾处理的报道和评价既翔实又客观”,武安市上团城乡副乡长朱海峰告诉记者,以前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其实就是“垃圾搬家”。由于没有相应的处理设施且技术投入不足,农村建设的简易垃圾填埋场也不规范,生活垃圾只是从村内搬到了村外,对环境的污染性和危害性很大,农村脏乱差现象也难以根治。“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统筹处理项目实施以来,乡村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朱海峰说,《光明日报》的报道介绍了多种垃圾处理的具体做法,例如花富村的垃圾不落地机制、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等,一定会被其他地区所借鉴。

  “最近两三个月以来,我一直关注《光明日报》的农村垃圾处理系列报道,全国各地的处理方法让我眼界大开,例如四川省丹棱县的三方监督互动管理机制、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的垃圾再生馆、上海瀛东村‘分布式处理+植物工厂’等”,石家庄市赵县大安办事处工作人员袁宇涛说,《光明日报》选取的这些地区的垃圾处理模式各有不同,各自的做法也都建立了长效机制,对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除了技术创新和集中收集机制之外,袁宇涛认为培养群众的卫生环保习惯十分重要,“宣传引导工作要一直做下去,我们在村内张贴垃圾分类宣传画,向群众发放垃圾分类宣传页等,引导群众垃圾分类的同时,保证垃圾分类回收,这些都是需要持之以恒做下去的”。

  “《光明日报》的报道展现了许多地区治理农村垃圾的新做法和新机制,这些好做法好机制都结合了当地的地区特点。”唐山市滦县东安各庄镇东安各庄村支部书记赵勇认为,处理农村垃圾应该抓住地区特点和优势,打造地区特色,“水泥产业是武安的支柱产业,当地将垃圾处理和水泥窑技术相结合,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赵勇说,东安各庄村面积大,人口多,垃圾存量多,清运稍不及时,垃圾就堆成小山。归根结底,还是垃圾从根源上没有消除,缺少垃圾深度循环处理系统。目前,村里正在实施垃圾清运计划,也建立了考核办法等各项制度。此外,村里还通过大喇叭一日三次播放、制作横幅、发放通俗易懂的宣传册等形式进行环境卫生宣传,制作村里的环境卫生红黑榜,“让干得好的亮亮相,让干得赖的出出汗,让爱护环境卫生的意识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

  “《光明日报》的‘农村垃圾处理新探索系列报道’既报道了全国各地治理农村垃圾的好做法、好经验,更展现了许多地区建设美丽乡村的信心和决心,这让我们备受鼓舞。”邢台市内丘县小辛旺村党支部书记王延昌说,一个好的典型就是一个好的教案,一种新模式就可引发一系列思考。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复杂而艰巨,各地的实践经验让我们很受启发,感觉非常有借鉴意义。他介绍,小辛旺村也已经建立了覆盖全村的日常保洁和垃圾收运体系,但还有所不足。下一步,村里将加强群众的齐抓共管意识,充分发挥村民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中的监督作用,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提高村民知晓率、参与率,努力营造全民参与生活垃圾大整治、共建美丽乡村的良好氛围,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20日 10版)

[责任编辑:潘兴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