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激活古典雅乐的端庄之美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激活古典雅乐的端庄之美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8-07-03 02: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

  文艺创作和文艺作品传播贵在贯通、融通。每一部优秀文艺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封闭自足的,都要与时代发生深层次的关联,与其他的社会思潮进行有效的对接与碰撞。历史的、传统的,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成为现代的、时尚的。文学的、艺术的,经过新角度、新思维的打量与阐释,终归是社会的、时代的。这组文章,将文艺作品置于更为宏阔的视野进行观察与审视,以求获得新思路,促进当代文艺创作朝着深度和广度迈进。

  从当前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河南舞阳贾湖骨笛的年代至今,我国音乐文化已经有8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华传统音乐这条漫长的河流中,千帆竞过,百舸争流。音乐创作者们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在各个时期都留下了不同风格的作品。与此同时,音乐创作方式、手法也在不断地变革。时至今日,中华传统音乐元素虽然在现代音乐中看似难觅踪迹,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音乐创作依然延续着某些传统音乐的创作方式。

激活古典雅乐的端庄之美 

湖北省博物馆以复制的曾侯乙编钟表演古典雅乐。汝百乐摄 视觉中国/光明图片

  在我国历史上,传统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是周朝的礼乐。西周时期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宫廷雅乐体系以及一系列的礼乐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周公“制礼作乐”的初衷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稳定,也历史性地将之郑重地托举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滥觞。在西周的礼乐制度下,周代宫廷音乐中的雅乐主要适用于重大的仪典、祭祀等场合,其音乐风格庄严、肃穆,乐句缓慢而悠长,富有端庄、高远之美。雅乐被历代的文人士大夫奉为音乐的正宗。先秦雅乐的遗风余韵绵延至今,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伦理观念和审美倾向,是中华文明历史的重要开篇。

  受雅乐文化的启发,同时也为了延续雅乐的表演形式和创作手法,当代古典音乐演唱家哈辉提出“新雅乐”概念,并着手创立“新雅乐”体系。“新雅乐”不同于古代用于典礼、祭祀的宫廷雅乐,而是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精神与现代音乐元素相融合,通过诗、舞、乐于一体的形式进行表现,营造出精致、雅正、醇厚的古典审美风格。为了达到多元化的视听效果和舞台形象,同时也为给观众尽可能地还原古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场景,新雅乐演唱者的舞台造型力求符合古代中国女性贤淑、优雅的特点,在服装和饰品上也试图对汉服进行复原,举手投足间尽显周代的礼仪风范,为观众营造形神兼备、古朴逼真的演出效果。此外,新雅乐还注重运用现代配器、编曲技法甚至流行音乐元素,使其表现出一种古典与现代相互交融的特点。

  “新雅乐”自创立以来已经有二十多首成熟作品问世。它的取材不仅限于古代雅乐,其中有的取材于古典诗词,把经典的古诗词用今天的旋律重新进行谱写,用现代音乐形式来表现古典诗词之美,代表作品有《游子吟》《关雎》《春晓》等;有的则是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提取德、礼等思想范畴进行全新创作,代表作品有《礼》《孔子曰》等。“新雅乐”的创作坚持“以礼修身、以乐化性”的艺术宗旨,不仅在曲调形式上保留了古风意境之美,而且将古代雅乐所承载的“仁德”精神用现代手法进行表现,这既是对传承千年的礼乐文化的“复活”,又发扬了儒家以礼乐为本的教化精神。

  以儒家为主要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被称为“礼乐文化”。礼乐是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古人对音乐的理解并不单是以声音表达情感的“艺术”,更非只是休闲生活的娱乐和点缀,而是要通过以和为德的“乐”来陶冶人的心性情操,导人向上向善,实现移风易俗、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礼记·乐记》指出:“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意思是说制礼作乐,并非为了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种种欲望,而是用来教导人们节制好恶之情,从而返回为人的中正之道。由此可以看出,“乐”主要是用来教化百姓的。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朱熹《四书集注》中对“成于乐”的解释是:“乐有五声十二律,更唱迭和,以为歌舞。八音之节,可以养人之性情,而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渣滓,故学者之终,所以至于仁精义熟而和顺于道德者,必与此而得之,是学之成也。”也就是说,“成于乐”,就是要通过“乐”的陶冶和调节,来提升人的道德修养,成就理想人格。可见,“乐”在整个传统文化系统中具有道德教化的重要作用。

  当前,有一部分人沉迷于那些刺激、热闹、宣泄的“快餐音乐”。有些现代流行音乐作品为盲目取悦听众,过于注重情感的宣泄与感官的娱乐,而缺少文化内涵、精神品质的追求,其文化理念、审美定位都与古人对音乐的理解大相径庭,失去了音乐原有的育人作用。为此,当代音乐创作者不得不重新思考,现代音乐创作应走向何方,应该选择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传统是一条河流。”我们的文化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从未断流,就在于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始终保持着民族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张力。其实“新雅乐”不只是哈辉一个人在孤军奋战,而是已经有更多的志同道合者在一起努力。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国家宝藏》节目里,武汉音乐学院青年编钟乐团,用古老的曾侯乙编钟和民族乐器共同演绎了《茉莉花》,气势恢宏,悠扬悦耳,令人耳目一新。他们说:“编钟可以很吵,但编钟也可以很美,很酷,它可以好听到爆炸。”而央视另一档节目《经典咏流传》更是将经典诗词注入新鲜的流行元素,从凤凰传奇演唱李白的《将进酒》、龚琳娜演唱屈原的《离骚》、王力宏演唱的《三字经》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中华传统文化所演绎出的“时代性”与“时尚性”。用流行的元素激活经典、传播经典,让朴素的诗词有了新的面目,让静止的汉字幻化成音符在耳边萦绕,带给观众以全方位的听觉享受。这样的“唤醒”行为,自然好评如潮。

  只有更多的音乐创作者能够潜心于民族文化传统,能够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对传统音乐资源进行不同视角、不同层次的重新编排和处理,才能真正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播。总之,现代音乐创作有必要放弃一味追求“新奇特”“短平快”的趋势,而着力向民族传统、向古代雅乐回归,创作出更多富有民族特色、中国气派的时代华章,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为目标,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作者:孙甜甜,系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本文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西方古典主义音乐与中国儒家精神的共融性研究”[17CWYJ25]阶段性成果)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03日 16版)

[ 责编:白丽克孜·帕哈丁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