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关乎更长远的育人目标

2018-07-07 03:1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评论】

  作者:孙宏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美国、日本、韩国合作进行了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研究发现,中国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面落后,与其他三国相比远不在一个水平上。例如,中国学生接受职业与毕业指导的比例最低、接受过专业教师指导的比例最低、严重缺失职业学习或体验活动、严重缺乏职业准备与规划意识。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年龄还小,不需要这么早选择职业,将来还要读高中、大学、硕士、博士,离就业远着呢。有的老师认为学生的主要目标是考个好大学,有了名校做靠山,还怕找不到好工作?这些想法都是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同于就业、找工作。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找到未来的人生方向,并且找到奔向目标的路径。探索、尝试、规划的过程是孩子认识自我与他人、认识家庭与社会的过程。

  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有利于青少年扬长避短。孩子既要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强项,也要了解自己的不足与弱项,同时还需要把学业发展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成长资源等结合起来。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选择一条更适合自己的人生路线。能理性地进行职业定位的孩子,才能有清晰的人生目标,发现自我价值,并通过合理的方式使自己的价值最大化。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关乎更长远的育人目标。如果把成绩与升学作为主要目标,就会出现学生考不好就不想活了、家长打骂考学失败的孩子、老师歧视成绩差的学生等现象。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在关注孩子的未来发展,是引领孩子们客观全面地评价自我。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应根据青少年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来进行不同层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与他人,从而更科学更健康地成长。一些发达国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始较早,在制度保障、管理机制、框架设计、师资配备、外部支持方面都有成熟做法。我国应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从四个方面着手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中小学生能尽早接受职业启蒙教育:

  将职业生涯教育端口前移至基础教育阶段,将其作为强制性的教育内容。

  美国规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从孩子6岁开始,并贯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日本倡导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都要渗透职业生涯理念,每个阶段的教育都要为人的出路做准备;澳大利亚很多小学都利用自身条件开设了各种职业的实验室,如木工、铁工、烹饪、美发、面点等实验室;德国要求教师带领幼儿和小学生以模拟职业的形式进行各种有趣的活动,以体验为主渐渐渗透职业的感受和意识;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制定了《全国生涯教育框架》,并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前到11岁。

  我国应从娃娃抓起,从小学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将其作为强制性的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有一定的课时保障,而不是全靠学校自觉,有条件就上,没条件就算。

  出台指导性文件,形成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日本对中小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非常完整的框架设计,《培养劳动观和职业观的计划框架》由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中小学生指导研究中心开发,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看,包括人际交往能力、信息活用能力、对未来的设计能力、计划与决定能力等内容。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均根据这四个方面,针对不同年龄特点设计了细致分层的能力和态度表现,非常具体,使各学校操作方便。

  我国也应请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专家,共同研制开发系统化、分层化的教育框架,使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形成完整的体系,而不是靠学校管理者的热情或资源,东拼西凑一些碎片化的教育内容。

  配备专兼职师资队伍,提高职业生涯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均对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的资质有严格要求,他们不仅为学生配备具有高学历的专职教师,还对专职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以保证学生接受到合格的、与时俱进的生涯教育。例如,加拿大要求从事就业指导的咨询师必须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咨询学或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博士学位,并有一定工作经验,要求指导教师或管理员具有人文科学方面的硕士学位。我国也应有配备专兼职的教师队伍,保证学生接受到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整合教育资源,搭建职业体验平台。

  教育部门应广泛争取社会和企业的支持,从小学、初中开始多为学生提供职场体验的机会,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对各种职业有深刻的情感体验。要将“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各地方政府应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协调机构,统合当地丰富的教育资源。瑞典、德国、瑞士、美国等国家特别强调企业责任,各学校都与附近的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到企业去学习和体验。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07日 06版)

[责任编辑:王丽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