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工业影像的背后

2018-07-08 05:4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郭兴文(辽宁省文联名誉主席)

  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中国工业摄影协会主席的王玉文是全国闻名的摄影家,近四十年来,他孜孜以求地投身到摄影艺术特别是工业摄影之中,堪称新中国工业影像的“建档员”。不久前,王玉文的作品集《工业时代1978—2017:中国摄影家王玉文》付梓出版,这部摄影集是他用心血凝结而成的中国工业缩影。从汇集的一幅幅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了那些来自生活本身的影像,而且能看到从中折射出的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工业影像的背后

2010年,辽宁大连中远造船厂的工人上早班。 王玉文

  我们看到了王玉文“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的高度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举凡优秀的文艺作品,一定是饱含作者对人民生活状态的细致观察,对社会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对朴实而美好的生活细节的忠诚记录,其中必然充盈着浓浓的家国情怀。也只有这种能反映人民心声、时代底色的作品,才能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凝聚起人们的集体记忆。

  王玉文的作品当属此类。他以摄影家尤金·阿杰的眼光、摄影家沈延太的精神,紧随历史前进的浪潮,用手中的镜头,对所处的丰富多彩的时代,对身处这个伟大变革时代的人民,对这个时代辽宁工业发展变化的历程都做出了忠实的记录。他让世人、更让后人,从“瞬间成永恒”的记录中,看到了辽宁老工业基地过去的辉煌、改革的阵痛、重新振兴的豪情;看到了辽宁人民,特别是辽宁工人阶级的奉献精神与奋斗情怀,更为后人留下了回眸历史的见证。

  我们看到了王玉文对摄影艺术的痴情与挚爱。狄更斯说:“一切有志于艺术的人,必须完全献身于它,并在其中得到补偿。”王玉文也曾经说过,非常幸运地选择了这个职业,“摄影已经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给了自己欢乐、自信”。其实,他们所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即艺术家必须始终保有对艺术的痴情,并在这个过程中乐此不疲,同时得到慰藉。在当下,不论是儿童、学生、专家、学者,也不论是干部、企业家、农民、工人,能拿起相机者多多,而真正将其作为事业来追求者却不是很多。

  王玉文经常说自己是“手艺人”,但大家都知道这是他的一种自我调侃。其实,从他拿起相机那一天起,摄影于他就不是一般意义的“照相”,而是一种艺术的追求。他知道,“文字和语言的描写,代替不了那些来自生活本身的影像,尤其是来自刻骨铭心的经历,饱含理解和感受的那部分”。他要让人们通过作品看到生活本身,并在光影变化中感知历史的脉动和造化的神奇。于是,他也像摄影家阿诺德·纽曼所说的那样,“把自己变成照片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才有他酷暑寒冬、节假日里,或是结伴同行,或是单骑独往,奔走于炼钢炉前、矿山井下、铁路沿线、钻井台边,用镜头写下了工人完成任务的喜悦、井下作业的危险、下岗后的失落、冲出困境的欢欣。这全身心的投入,铸就了他一生割舍不掉的“工业情结”,也成就了他“一个时代印迹的追寻者”的辉煌。

  我们看到了王玉文自然平实的美学追求。有时,越是自然的,就越是生动;越是平实的,就越是感人。王玉文几乎所有作品的风格都散发着一种自然朴实之美,看似平淡无奇,但从那“不经意”创造的视觉形象中,让人们体味出生命的质感、人性的魅力和浓浓的当代性。

  拍纪实作品,他喜欢用中长焦距来拍摄物像,而少用广角镜头。他认为这样能把人的工作状态、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是他独特的审美感受。他的老工业题材作品,一般都是突出人,尤其是自然状态下的人,而不是场景。那幅抚顺煤矿工人的井下照是他自然平实美学追求的范例。整幅照片是一个井下矿工的半侧头像,基本看不到场景,在满是煤灰微露笑容的脸上,唯有头上的矿灯和洁白的牙齿最引人注目,与画面的其他地方形成强烈的反差。而正是在这种真实自然的艺术表现中,人们感受到了煤矿工人工作的艰苦,生活的艰辛;但他们又扛得住阵痛,始终充满着向上的精神。这正是他们的伟大所在。

  我们看到了王玉文的作品蕴含着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这是他工业题材作品恒久生命力之所在。王玉文的作品,就其目的来说,都不仅仅是告诉人们生活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出现了一个什么人物,产生了一种什么动向,而是借助对这些客体的摄取,昭人以理,动人以情,引发人们深深的思考,达到寄托精神、唤起斗志、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的目的。

  王玉文的工业摄影作品中,有许多反映老厂房拆迁和棚户区改造的题材,他把这些独特的背景拿到摄影艺术表现的前景上来,变成独有的艺术情节和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形象。这些照片,不仅仅是为即将逝去的工业遗迹存照,还通过这些画面,作为时代的镜子,烛照出那个特殊年代的文化内涵。比如那些老厂房,对于长期在工厂工作的工人们来说,那是他们安身立命、报国奉献的家园,是他们熟悉的“旧家”。他们的心灵就住在那个厂房当中,拆掉它,等于拆了他们魂牵梦萦的“老宅”,不免生发出一种由衷的悲壮。因此,我们看到了《本钢炼铁厂拆迁》中那背对逝去时代背景的踽踽独行者和面对即将倒塌的旧厂房而依依不舍的工人。但是,如果仅仅为了表现“困境”,那也只能是“记录”而已。王玉文的深刻之处在于,他不仅是“记录”,更通过摄影作品帮助和启发人们走出困境,引导他们面向未来,让自己成为摆脱困境的“照片中人”。

  在这个审美观照下,我们看到了《沈重拆迁》中那浮雕般的工人群像,那些人有的低头思考,有的漠然淡视,但更多的是一种弃旧迎新的欣喜,是对未来前景的展望与期待;也看到了《抚顺棚户区改造》中那低矮的残垣断壁和在建居民区铲车舞动、汽车来往的建筑工地的鲜明对照;更看到了《大连造船厂》船坞上初具轮廓、昂首向天的巨轮。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中国工人这个群体对抗困境的精神和能力,也昭示他们善于创造新生活的豪情壮志。

  需要指出的是,要探求王玉文工业、工人摄影的内涵与意义,不能仅凭一两张照片和照片的表面成像说事,必须在以狭义的题材存在的一幅幅摄影作品中,从社会视角和艺术视角的结合中去寻求。这样,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本意和初衷,也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这正是我们从王玉文工业摄影的影像背后所看到的重要价值。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08日 11版)

[责任编辑:王丽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