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高腔》在剧场响起 扶贫干部亮了

2018-07-16 05:3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艺苑新事】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冯帆

  华灯亮起,大幕拉开,伴随着一声“村里新来了个第一书记”,一幅农村坝坝会的场景徐徐展开,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新来的第一书记……7月10日晚,由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宣传部、文化厅、省扶贫移民局指导,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打造的话剧《高腔》在成都开演,这是四川首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题材的大型原创话剧。

当《高腔》在剧场响起 扶贫干部亮了

《高腔》剧照 四川省文化厅供图

  反映四川脱贫的动人故事

  黄色的长条凳,浓郁的川北方言,感人至深的乡村生活画卷……这些既是话剧中花田沟村的生活场景,也是四川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

  话剧《高腔》改编自知名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主任马平的同名小说,以两个贫困户在化解宿怨的过程中寻觅产业发展之路为主线,讲述了信仰坚定、勇于担当的下派干部和帮扶干部一起带领花田沟村民,克服种种困难,向贫困宣战的动人故事。

  马平介绍,话剧中花田沟村的情况来源于南充、遂宁等地,让村民脱贫致富的月季,则是绵阳、广安等地产业发展的真实反映。为了最大限度贴近角色和故事,主创团队还深入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凉山区等深度贫困地区采风。

  话剧成功塑造了米香兰这个从贫困户成长为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的新型农村妇女形象,由于父亲年迈瘫痪、丈夫懒散,她不得不放弃舞台,家庭也陷入贫困,最终在干部们的帮助下解开心结,勇挑全村发展大梁。《高腔》的出品人、编剧之一李扬舟认为:“米香兰是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最为独特的一个‘点’,她从这场战役最大的阻力变成了花田沟村脱贫致富的引领者,成为扛起花田沟村发展大旗的‘穆桂英’。”

  独具巴蜀特色的舞台呈现

  整场话剧中,最吸引观众注意的道具便是贯穿全剧的十几条黄色长条凳,在农村坝坝会的会场,它们是村民们的座位;在易地扶贫搬迁的现场,它们是新建房屋的地基;在村民们劳作的时候,它们凳脚朝上就成了地里的麦苗,竖立摆放则成了果林。

  “条凳这个道具频繁和多样化的设置让话剧呈现出浓郁的乡愁味道和艺术质感,拉近了舞台与生活的距离。”《高腔》的导演王根表示,无论是农民茶余饭后的聊天,还是田间地头的劳作,都带着四川农村生活的味道,再加上与川剧等四川特有的文化元素融合,让观众极具代入感。

  高腔在传统川剧中是一种特色声腔,地方风格浓郁。为什么一个脱贫攻坚的故事要用“高腔”来命名呢?马平解释,高腔高昂有力,既与故事中女主角米香兰曾经演出的“火把剧场”相呼应,又比喻花田沟村脱贫攻坚中勇进的决心,川剧高腔中经常使用“一人高唱众人帮”的帮腔,就像基层扶贫工作一样,需要大家齐心协力。

  此外,剧中还加入了栩栩如生的村民“群像”,以米三斗为代表“等靠要”或对帮扶干部不理解的村民人物,既为该剧增添了轻松幽默的气质,又增强了全剧的风格感,展现出的川人乐观的生活态度,更具生活化和巴蜀特色。

  讴歌无私奉献的扶贫精神

  “花田沟的树是有情树,花田沟的人是有情人。”这是剧中的第一书记丁从杰最常说的一句话,而“情”也成为他做好基层扶贫工作的关键。他扶贫先扶志,找到了脱贫的关键在于解决米、牛两家几十年的恩怨。他不仅成功让两家人和解,还在化解矛盾中发现了适合花田沟村的“月季致富路”。信念坚定、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丁从杰也成了全国千千万万基层扶贫干部的缩影。

  丁从杰的扮演者、四川人艺剧目制作中心主任黄梁宇谈及演出感受时说:“在演出中,我感受到扶贫光靠喊口号、表决心是没有用的,还需要将心比心地为村民着想,才能抓住致贫症结,并找到脱贫路径,正如剧中所说的‘虽然时间不等人,但扶贫工作还是要下绣花功夫’。”

  演出当晚,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以及部分省级定点扶贫单位的领导和扶贫干部也观看了此剧。一位基层扶贫干部在观看后深有感触:“这部剧所展现的和我们一线扶贫干部的工作情况非常类似,我能深刻体会到丁书记在花田沟村工作的艰巨性和挑战性。花田沟村成功脱贫,也鼓舞了我在今后要以更扎实的工作作风和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争取早日取得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

  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党委书记、董事长罗鸿亮表示,话剧《高腔》的创作初衷,就是反映脱贫攻坚这个伟大的时代任务,讴歌无私奉献的扶贫精神。下一步,四川人艺将带领《高腔》剧组展开全国巡演,鼓励慰问脱贫攻坚一线群众和扶贫干部。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16日 09版)

[责任编辑:潘兴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