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辈子 一片林——记34年坚持绿化荒山的老共产党员石双砚

2018-07-16 05:3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李建斌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丽娟

  微风吹过,山西省阳城县5A景区皇城相府背后的那片“常青林”随风摇曳。95岁的石双砚凝望着这片山林,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

  34年前,苍龙岭还是遍地荆棘,一片荒凉。如今,300多万株松柏把2000多亩荒山点缀得绿意葱茏。皇城人都知道,给荒山披上绿装的那个人就是山下郭峪村的石双砚。

  誓为荒山披绿装

  “为啥要开荒山种绿树?”“就是为了报答共产党的恩情。”与石双砚的简单对话中,记者感受到了他那颗火热的心。

  石双砚出生于1924年。刚记事起就跟着兄弟姐妹四处流浪要饭。“娘,啥时才能不饿肚子?”石双砚每每问起这个问题,母亲都会指着村口告诉他:“共产党总会来,来了就不会饿肚子了。”

  石双砚从此就日夜盼着共产党来。后来共产党真的来了,给他家分了地,从此吃饱了饭。石双砚说:“如果没有共产党,一家老小怕是早就饿死了。”

  “共产党救了我的命,让我一家过上了好日子,我该为党做些啥?”这个想法一直藏在石双砚心里。61岁那年,当他站在家门口眺望对面荒芜的苍龙岭时,忽然来了灵感,“绿化荒山”的念头在他心里扎了根。

  1984年,年逾六旬的石双砚扛起锄头上了山。

  苍龙岭是座石头山,土层不到50厘米,要想种树得先刨出石板。靠一个人一把锄头刨完整座山的石板,恐怕要到猴年马月了。可他是个犟脾气,一旦开始,就没计划回头。

  就这样,石双砚从山底起步,刨出石板再种树,一步步向山上进发。他每天天一亮就扎进山里,天快黑才扛着锄头回家。一个人埋头干了两年,种了200亩刺槐。

  其实,苍龙岭的土质不适宜种刺槐,200亩刺槐种下去,存活下来的少之又少。村里有经验的老人告诉他,山上土壤瘠薄,能存活的只有柏树,赶紧换品种。

  对于生活也不宽裕的石双砚来说,换树苗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承担不了。怎么办?他对自己说:求人不如求己。此后半年时间里,白天上山开荒,晚上四处求教,自学了培育树苗的技术。他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苍龙岭上种下的松柏树苗全是我培育的。”

  种好了树,浇水又成了难题。起初,石双砚要到山下的沟里担水。有村民说:“一担水不够浇一棵树,挑一担水需要近半个小时,要想让柏树存活,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种树时间长了,石双砚有了自己的窍门——要借天之力。他提前刨好树坑,等到下雨之后再埋树苗。这可省了不少力,靠雨水浇树,一天能种200棵。

  郁郁葱葱的柏树种到半山腰时,问题又来了。因为从这里开始,山势成了斜陡坡,站都站不稳,更别说抡锄头种树了。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石双砚就把双脚埋进土里,挖坑种树。

  在苍龙岭上,石双砚遇到的困难是层出不穷的,可他从没想过放弃。他年复一年坚持在山上种树的精神打动了村里人。1987年春天,郭峪村委组织村民成立了老年林业队,一起绿化荒山。从此,石双砚当上老年林业队队长。

  “和我一起种树的10个兄弟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我们300多天在山上,从家里带点干粮‘野餐’。”为了便于护林防火,石双砚又带着大家开辟了一条3公里长的山间通道,休息时间组织队员们学习林业技术。

  老年林业队的辛勤耕耘,换来了苍龙岭的新绿。到1995年,曾经的荒山换了新颜。为了激励后人,郭峪村勒石碑记,于1991年8月将苍龙岭改名为老年山。

  从寸草不生到树荫满山,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包含着石双砚“树比人要亲,山比命更重,一心为集体,为了后代人”的愚公壮志。

  “这一山的新绿就是我对党的报答。”85岁才卸下队长之职的石双砚如今仍在老年山上培育树苗,补栽松柏。

  一颗红心永向党

  石双砚胸前戴着红色的党徽,这枚党徽自他2004年入党时戴上后就从未摘下。

  其实,这是他第二次入党。

  1942年,刚满18岁的石双砚悄悄宣誓入了党。“我记得当时村里还有日本人,宣誓仪式很隐蔽。”因为刚成年就入了党,石双砚把那张党籍证明视如珍宝,随身携带。可因为他带着家人避难,党籍证明被弄丢了。再加上战乱很多资料损坏,他的组织关系也随之丢失,这成了石双砚心底的遗憾。

  虽然没有那张党籍证明,但几十年来石双砚一直按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一颗赤子之心。

  种树造林之初,正好赶上石双砚家修新房。石双砚的爱人成天催他回家帮忙,可他却没耽误过一天种树。“我是入过党的,自家修房事大,还是植树为民事大?”那段时间气候适宜,正是植树好时节,石双砚干脆住进山里,没为自家新房搬过一砖一瓦。

  老年林业队刚成立时,几位老伙计因为活重又危险,打了退堂鼓。石双砚用模范共产党员的事迹说服大家:“董存瑞和黄继光当兵打仗也不挣钱,他们流血牺牲难道是为了自己的小家?共产党员就应该舍小家顾大家。”

  “不管有啥困难,非要把这荒山变绿山。只要心中有党,定能坚持到底!”石双砚的言行感染了队员们,他们说:“别人只是在种树,但石双砚却把种树当成自家的事做,他种的是对党的深情。”

  2004年,80岁的石双砚再次入党,弥补了当年的遗憾。“80岁入党不算迟,我觉得自己还年轻。”这话不假,95岁的石双砚腿脚利索,五里的陡峭山路不在话下,90岁之后,他还一年至少补种200棵树。

  不仅如此,他还定期参加村委的党员学习会,一次也不曾落下。跟着年轻党员学习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分享学习心得,并给村里发展提意见。

  “组织入党一生一次,思想入党一生一世!”这是石双砚对党的信仰。

  两鬓斑白志不移

  石双砚的女儿石千金就住在山下。上山前,石双砚步行到女儿家取他上山必备的锄头和小锯刀。95岁的石双砚上山就像走在平地上一样。老人山半山腰的陡坡上,有不少不太高的小树苗,这是春天下雨时刚栽种的。石双砚抚摸着小松柏的枝干,像是抚摸着自己的孩子。

  “这片林子里的每棵树都是我的孩子,一天不见就想得慌。”石双砚指着山顶说:“那片树是1992年种下的,旁边那一片是2013年补种的。”对山上的每一棵松柏,他都了如指掌。

  “你不记得自己孙子的生日,却从来忘不了树的年龄。”一旁的女儿石千金有些“嫉妒”。埋怨归埋怨,但她一有空闲,还是会陪着父亲上山护林。在石双砚的指导下,石千金也成了“护林专家”。“护林工作防火最重要,还要定时除草除荆棘,不然新长的小树苗会被丛生的荆棘缠死。”说起护林常识,石千金头头是道。

  岁月如梭,当年和石双砚一起种树的老年林业队员如今只剩下石双砚一人,但在石双砚精神的感召和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投身植树造林。如今的郭峪村,山上绿树成荫,山下果菜飘香。老人山的青松翠柏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村民们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兴办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如今,接替石双砚的是现任林业队队长常小雪。他说:“林业队现在有9个人,我们都知道石老当年种树不易,所以再苦再累也会护好这满山的松柏。”

  为了方便林业队上山护林,5年前,村里修整了上山的土路,进山的路成了柏油路,林间还添了几条林荫小道,老人山成了村民休闲的好去处。

  青山不负英雄志,石双砚的这份坚持,是刻在太行子孙骨子里的勤劳与坚持。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16日 04版)

[责任编辑:孙佳涵]

[值班总编推荐] 维护教育公平需要久久为功

[值班总编推荐] 习近平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

[值班总编推荐] 【院士谈科技自立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