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绘《江南童戏百图》

2018-07-22 06: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艺海撷英】

  作者:周矩敏(原苏州国画院院长)

  抽陀螺、打玻璃球、跳方格……你还记得儿时和小伙伴们嬉戏玩闹的时光吗?在这个蝉鸣声声的夏日,《江南童戏百图》正在唤醒我们的童年记忆。由苏州原国画院院长周矩敏精心绘制,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范小青配写童谣的《江南童戏百图》,在刚刚闭幕的第八届江苏书展上首发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此书一图一咏,对面临失传的游戏进行了系统梳理。本期“艺海撷英”特邀请图画作者周矩敏介绍自己的创作初衷和感悟。

  朋友的女儿从海外带着两个孩子回来,请我们吃饭。孩子活泼可爱,一个五岁一个三岁,生性好动。客捧主哄,对孩子们如众星捧月般地赞赏有加。初始,小家伙们对周边环境陌生,倒也乖巧,当发现周围的大人都宠着他们后就闹腾起来,带来的变形金刚、机器人等一大堆智能玩具半个小时就玩腻了,又开始争夺手机游戏,任性而为。劝这哄那,此起彼伏。如此,舌尖上的热腾劲渐渐被凝固成尴尬。

我绘《江南童戏百图》

编柳叶帽(中国画)周矩敏

  我突然想起,我们儿时是如何度过的?当时物质匮乏,哪有钱买玩具。三二顽童凑在一起想着法子变花样玩。飞牌,打玻璃球,堆泥沙,捉迷藏,跳方格……好不开心。

  时日,老伙伴们相聚,旧事重提,顿时激活了他们的旧时记忆,“老夫聊发少年狂”,打开话匣子一五一十数列出了几十个游戏项目仍意犹未尽。

  忆往昔看今朝,时过境迁。电子游戏与捉迷藏之间隔着半个世纪的距离。这个距离,把本应该是满地打滚,欢蹦乱跳的顽童,拽进一个封闭的虚拟世界中。缺少群体交流,弱化了和人打交道的能力;迷恋智能游戏,对现实的认知能力亦真亦幻。

  早在五代、唐宋时期就有以童戏为题材的绘画出现,历经千年,内容大致相同。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直至20世纪70年代仍保持着相近的娱乐特点。近四十年进入信息化时代,许多熟悉寻常的游戏一下子成了文化记忆。

我绘《江南童戏百图》

打玻璃球(中国画)周矩敏

  两年前我去贵州贫困山区,看到当地乡童们正在玩“打弹子”,游戏规则无异于我们。这颠覆了我以为传统童戏已不复存在的偏见,一下子唤醒了我对童年的记忆。也许是天性使然,我手痒痒,也俯身参与。这种不限民族,泛及各地的小玩意,确实比电子游戏能够给孩童们带来更多的集体快乐。

  童戏的流传,得益于其简单,易操作,不受地域限制,又少花钱或者不花钱,且没有城乡差别。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聚在一起,兴趣相投,就能玩开。

  童戏,大多就地取材,因势而为,并且以群体参与活动为主。有讲游戏规则的,有率性而为的,有角力对抗的,有模仿生活状态的,有追逐社会时尚的……这些活动不管是因袭的、自创的还是模仿的,内容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几乎涵盖了所有社会活动内容。一些司空见惯的日常行为,一旦被孩子们模仿就充满了稚趣并且带有明显的游戏痕迹。这些游戏看似稚嫩、草根,难登大雅之堂,但细细琢磨又非常符合儿童的天性,一起欢乐,还能培养群体合作的意识。同时,非物质消费使伙伴之间显得更加平等,与现在的人工智能游戏相比,反而更容易激发儿童的创造力。

  由此,我萌生念头:搜集童戏百例,绘制一本《江南童戏百图》,把自己熟知和民间史料记载流传的童戏汇集成册。入画筛选标准:一是健康向上,能体现群体合作精神;二是选取具有地域共识的游戏;三是游戏参与者的肢体语言丰富,画面感强;四是具有文化传承记忆价值;五是对现实有道德示范教育意义。

  童戏百例的艺术表现形式,我采用了中国传统水墨画手法,力求语言干净,纯正,充分体现江南文化地域特色。

  此册画集邀请了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范小青为图撰文。如此,手捧这本图文并茂的画册,既可欣赏绘画作品同时又能品读优美的文章。

我绘《江南童戏百图》

抽陀螺(中国画) 周矩敏

  本书针对的阅读群体较为宽泛。对年老者,可以重拾旧忆,唤醒“恰同学少年”时的激情;对成年人,除了记忆兴趣外,希望能引起对传统文化传承责任的反思;对少年儿童,既可了解前辈的童年生活状态,更是“八礼四仪”极好的形象教育。

  在本书的绘著过程中,除了我个人的文化记忆外,还得到了前辈和同辈朋友的帮助。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尽可能地将面临失传的游戏,进行系统、完整的梳理,用绘本形式,进行了直观的视觉传达。书籍装帧设计家周晨的设计,更是为本书增添了无限的光彩。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22日 09版)

[责任编辑:孙佳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