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普通话成为彝区儿童逐梦的翅膀

2018-07-27 09:4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让普通话成为彝区儿童逐梦的翅膀

——西华师范大学社会实践团队推普帮扶的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冯帆

  “粉红墙上画凤凰,凤凰画在粉红墙……”7月21日,一阵阵清脆的绕口令朗读声穿透夏日的炎热,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教师进修学校里传出。在西华师范大学师生的指导下,喜德县近百名“一村一幼”的教师在这里认真地学习普通话教学方法。

  喜德县是四川现代彝语标准语音所在地,彝族约占总人口的89.5%,普通话普及率较低。建设“一村一幼”,让彝区儿童在少儿阶段便掌握普通话,是提升彝区教育质量,实现彝区教育脱贫的必然之举和有效手段。来自西华师范大学推普脱贫攻坚社会实践团队的师生们深入大凉山腹地,发挥师资培养的优势,帮助幼教教师掌握普通话教法,以实际行动助力脱贫攻坚。

  扶贫先扶智 扶智先通语

  “我大专毕业已经四年多了,不少理论知识都有些遗忘,这次培训让我能够系统地复习理论基础,学到更多知识,开学以后更加专业地传授给孩子们。”来自喜德县尼波镇哈斯洛村二幼的教师俄尔阿芝虽然没有报名参加此次培训,但仍然冒着酷暑自愿前来听课。

  喜德县是西华师范大学的扶贫帮扶县。选择将培养教师的普通话作为帮扶项目,一方面是发挥学校师生的教学所长,另一方面是因为喜德县幼儿教师大多来源于本地招录的高中毕业生、中专生等,整体水平急需提升。

  在培训中,西华师大师生通过国家语言文字政策解读、普通话声韵调的训练、汉语拼音方案应用、朗读和语调,以及教师口语专业训练等方法,系统地为“一村一幼”教师们提供普通话培训和宣讲。他们还设计了绕口令、诗词配乐等语言文字游戏形式,这些方式,给了幼儿教师们前所未有的体验。

  “我们在培训中精准施策、因地制宜,专家集中培训和志愿者长效服务相结合,推广普及与规范同步,力争实现‘培训一个教师,带动一所学校,影响整个彝区’的目标。”此次培训的主讲教师、西华师大文学院副教授朱力表示,“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推广普通话是国家重要的语言政策,我们希望能让这里的彝族同胞学好普通话,提升就业能力,过上好日子。”

  此次培训是西华师大对口帮扶喜德县教师培训项目之一,也是西华师大助力喜德县推普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重点培训喜德县“一村一幼”骨干师资,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和运用普通话开展教学的能力。

  “天赐我一双翅膀,我会看到那最美的光”

  “我知道,我知道,吃西瓜是吃瓤儿。”一名表演小毛猴的小朋友一边说着,一边还模仿猴子搔了搔头,逗得大家捧腹大笑。喜德县光明镇中心幼儿园拉克乡分园,一节普通话示范教学课在这里进行。西华师大新闻传播学院大二学生蔡彤讲完《猴子吃西瓜》的故事后,鼓励小朋友一起来表演,在实践中学习普通话。

  参加此次社会实践的是学校精挑细选出来的12名师生。虽人数不多,却重任在肩。四川省聚焦大小凉山彝区教育发展薄弱环节,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大力发展彝区学前教育,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让彝区孩子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奔跑。喜德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一村一幼”工作领导小组,推进办园体制、用人机制和投入机制的改革,已成功开办139个幼教点。此次参与培育的幼儿教师,涵盖了喜德县的绝大多数村寨。

  前来观摩示范教学课的幼儿教师纷纷对多样的教学形式点赞,并准备在未来课堂上学习模仿。尽管培训仅有一周,但收获却很多。在拉克乡分园中教课一学期的教师吉克阿芝说:“平常我们都是按照书本教授孩子们一些生活中的普通话用语,形式呆板,内容单一。西华师大师生们的示范课既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增强课堂的互动性,以后我也要多尝试一下这种形式。”

  “在彝区推行普通话,特别是从幼儿园开始,就像给彝区儿童插上了梦想的翅膀,让他们能够通过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西华师大历史学院大二学生木色石坡子生长于大凉山区,参加此次活动让他感触颇深。“我非常幸运小时候在父亲的教导下学过一些普通话,因此能够通过不断努力走进大学校园,毕业后我希望能回到家乡来帮助更多的孩子,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心中的小梦想,一闪一闪在发亮,穿越年少的迷茫,我会变得更坚强;心中的小梦想,一天一天在成长,天赐我一双翅膀,我会看到那最美的光……”在励志儿歌《最美的光》中,西华师大的师生们和孩子们一一话别,希望他们搭乘普通话的翅膀,逐梦翱翔。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27日 11版)

[责任编辑:张悦鑫]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