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还孩子们一个“荡起双桨”的童年

2018-07-28 07: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圆桌对话】   

  嘉 宾:

  袁贵仁 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原部长、党组书记

  俞敏洪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

  马景林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

  陈星莺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副省长

  王  欢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校长

  戴立益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

  主持人: 

  光明日报记者 俞海萍

  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列为非补不可的民生短板,到今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共同发文助力学生“减负”,再到《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学生减负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和文化问题,涉及教育观、人才观等深层次问题,是一个需要综合施策、全社会共同发力的系统工程。今天我们邀请了六位嘉宾共同探讨如何让孩子们拥有一个“荡起双桨”的童年。

  “课内提质”是“课外减负”的前提

  记者: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明确职能定位,发挥好课堂教学这一学校育人核心环节的重要作用?

  袁贵仁: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教师不得参与校外培训,或诱导学生参加培训,或被培训机构作为“名师”招揽生源。学校不得与培训机构举办“占坑班”及各种竞赛活动,不得将培训机构有关证书、奖项与入学挂钩。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

  要优化学校课后服务。课后服务可由学校办托管班;可邀社会人士办兴趣班;可引入优质校外资源进校办补习班和特长班。政府应在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建立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等课后服务保障机制。

还孩子们一个“荡起双桨”的童年

袁贵仁 人物素描:郭红松绘

  陈星莺:要规范学校行为,重视课内提质。“课内提质”是“课外减负”的前提。应进一步规范学校行为,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寻找减负提质的痛点、难点和关键点;因人施教,实施遵循孩子成长规律的教育模式;均衡师资,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不能以利驱动。

还孩子们一个“荡起双桨”的童年

陈星莺 人物素描:郭红松绘

  马景林:对公立学校管理的“系统定位”,是把“减负”问题由“失控”变为“可控”的有效途径。建议不能牺牲必要的质量去实现“减负”,在控制教材和考试难度的前提下,重视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意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只有业务水平高的教师,才能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手段、方法运用到学生身上,学生学习负担才会相对减小;用法律手段明确公立学校、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各自的任务,用技术让“减负”可控。

还孩子们一个“荡起双桨”的童年

马景林 人物素描:郭红松绘

  戴立益: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真正魅力是教育教学诊断与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建议推动脑科学与认知科学对教育研究的深度介入和创造性转化,系统引进前沿成果,转化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知识。将其作为教师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让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手段,诊断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学习特征,建立以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情境化、信息化学习环境为支撑的有智慧的教学体系。

还孩子们一个“荡起双桨”的童年

戴立益 人物素描:郭红松绘

  优化资源供给,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记者:学生负担过重,本质上是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治本之策。如何统筹社会资源,培育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的教育服务衔接体系?

  袁贵仁:要统筹利用社会资源。把少年宫、文化馆、青少年实践基地、社区活动中心等纳入学生课后服务范畴。利用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供网络信息资源和平台,让每个学生选择适合的教育,接受个性化服务。

  俞敏洪: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造成学生课业负担重的原因之一,是现阶段我国优质教育资源总体供给不足且分布不均衡,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好学校,导致择校热。

还孩子们一个“荡起双桨”的童年

俞敏洪 人物素描:郭红松绘

  学生课业负担重的顽疾要想根治,这就要解决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和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这需要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和政策上的支持,不断缩小公立学校间差距,鼓励优秀教师跨校流动,让学生们在任何一所公立学校都能接受到优质教育,从源头上解决择校热问题。

  王欢:有三种现象引发学生焦虑:一是校内“学而不融”;二是校外“学而不当”;三是学生长期“学而不适”。正确处理各方关系,尤其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积极培育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的教育服务衔接体系,让学校教育科学定位,让社会培训合理归位,进而使学生找到教育本位。

  要形成减负“上”策。强化学校教育奠基铸魂的功能,发挥社会教育扬长补短的作用。特别是对社会培训实施政府指导价管理,填平政府生均投入与市场人均消费的价格鸿沟,推动资源向学校流动、学生向成长回归。

  要打造减负“中”轴。通过政府提供场地、市场配置教师、家庭投入资金方式,打造“三点半时段”教育服务轴,引导学生沿家校路轴中途参加少年宫、社区等开放场馆课程。

  要制定减负“下”限。学生为学业进步须付出的努力不能减,违背教育规律和成长需求的课业负担必须除。严肃清理“重复做”学校教育,严格审核“零教材”社会培训。特别是严格限定学生参加各类辅导班的时间,倡导学习日少量接受社会培训、双休日大量开展户外锻炼。

还孩子们一个“荡起双桨”的童年

王欢 人物素描:郭红松绘

  深化教育改革,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记者:考核评估方式好比指挥棒,影响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何建立标准健全、目标分层、多元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袁贵仁: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不断深化高中课程和中考内容改革,加强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加强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社会生态,让课外负担失去存在的土壤环境。

  陈星莺:要重视核心本质,推进上下一贯制的考试制度。推动上下一贯制考试,下面怎么考上面怎么考,直至高考。还有推动各级考试评价评估制度改革才是减负根本之道、治本之策。

  俞敏洪:造成学生课业负担重的另一个原因是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等招生考试评价体系仍然以单一学科成绩为主,分数越高才越有可能上好的学校,导致以应试为目标的培训机构受到家长青睐。

  要改革升学招生政策,改变中高考过于依赖学科成绩的考评机制,变为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考量,逐渐改变重学科成绩轻全面素质的教育观念。

  治理培训机构,让教育真正回归本源

  记者:有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每天课外写作业的时间是2.82小时,时长已超过全球平均水平近3倍。除了课外作业,很多家长充斥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从众盲目攀比报班。如何避免“校内负担减了,校外又增加”的现象发生?

  袁贵仁:要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无资质的“黑机构”,治理名实不符、打着其他旗号从事培训业务的假冒机构、治理不遵循规律、家长学生对质量不满的伪劣机构,治理有证无照、有照无证的不规范机构。要规范培训机构的入门标准和程序,规范业务项目和收费标准,规范培训内容和培训用书,规范公开资质信息的内容和平台。要推进“两随机一公开”事中事后监管,做好部门联合执法工作,促进培训机构强化办学主体责任。抓紧出台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细则。

  陈星莺:坚持正面导向,回归教育本源。要落实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让教育真正回归本源,让教师和学生回归校园课堂。

  俞敏洪:要彻底切断学校与培训机构背后的利益链条。近年来,部分公立学校与培训机构在招生中一些相互勾连的行为,让家长极为不满。对此,建议彻底切断学校与培训机构背后的利益链条,并且要形成长效治理机制,这次四部委的整顿是件好事,不能一阵风、走过场。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28日 07版)

[责任编辑:张悦鑫]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