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行走基层一线 触摸扶贫脉搏

2018-08-07 04: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怒放的假期·不一样的暑期生活】

行走基层一线 触摸扶贫脉搏

——海南大学学生暑期赴农村开展扶贫调研活动

光明日报记者 王晓樱 光明日报通讯员 林川

  从7月初开始,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的127支队伍分赴全国各地,自发地投身于农村扶贫的调研活动。其中,有5支队伍扎根海南本土乡村,带着“为什么扶贫”“怎么样扶贫”“如何改进扶贫”等问题,通过实地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深入当地群众中寻找答案。目前有的调研队伍已经实践结束回到学校,正在加紧对本次调研做总结及对后续数据处理进行分析。

  贴近扶贫 领悟国之大计

  7月18日,恰逢台风“山神”登陆海南岛,踏着泥泞的窄道,由10名大学生组成的五指山调研队不畏风雨,继续向原定的毛道乡前进。

  “我第一次感受到国家政策是如此的必要。”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郭元圆是一名大一学生,一听说调研活动就马上去报名。她告诉记者,一开始是想要开阔视野,但深入五指山市的乡镇之后,她通过查阅老照片,以及与当地村民们交流,了解到扶贫政策带来的种种变化。“扶贫不仅帮助群众改造危房,住进了通畅明亮的新房,而且获得了稳定的收入,赢得了百姓的好评。”

  在畅好乡的调研中,一位80高龄的黎族老人令郭元圆印象深刻:老人虽然只会简单的普通话,但反复提及了两个字——“感谢”。老人说自己虽然膝下已无子女,但一个人生活不成问题,因为村干部不仅会在过年过节送上生活用品,还会组织困难群众做免费体检。“我一直记得老人的一句话:如果没有政府的救助,就活不下去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团委书记周霞说,通过调研,学生们走出象牙塔的小环境,去真正认识社会,尤其是亲身接触扶贫任务的艰苦,倾听村民对扶贫工作的点评,现场观看扶贫取得的成效,才能清晰理解国家开展扶贫攻坚的必要性。

  深入一线 摸清扶贫法宝

  东方市乐妹村曾是国家级贫困村,如今正在加速脱贫致富的步伐。7月15日,来自海南大学的扶贫调研队入驻乐妹村,睡在小学教室,自己打水做饭,扎根4天,一步步探寻乐妹村改变的原因。

  队员们通过村书记王联春了解到,乐妹村在社会各界的帮扶下,修通1800米灌溉水渠,满足了近1000亩土地的用水需求。这些宝贵的水资源不仅帮助村民大量种植秋葵、朝天椒等短期经济作物,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更为乐妹村打造中长期产业完善了基础设施。“原来是有地用不了,现在是嫌地不够多。”

  在王联春的带领下,秋石斛兰、山柚种植,以及黑山羊养殖等扶贫产业逐步发展起来,形成了规模可观的种养殖基地。在起到示范效应的同时,吸引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已实现居民年人均纯收入达3800元。目前,全村98户447名贫困人口中,仅有3户8人未脱贫。

  同样在临高县临城镇头星村,村干部一边带领同学们考察扶贫项目——大葱种植基地,一边自豪地说:“我们这里大部分村民已经实现脱贫。”在村干部的介绍下,同学们明白了:头星村通过大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帮扶,村民们发家致富的热情大大提升,已经完成258户1165人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1.21%,实现贫困村“摘帽”,是全县第一个脱贫出列的整村推进贫困村。

  陈金鹏发现头星村与其他地方的不同之处在于:村民们在12点午休期间仍在整理品质较好的大葱。“这种工作热情也让我们感到惊讶。”他说,当走访询问后,村民林叔叔告诉他,大葱生病了有技术人员诊治,大葱种好了有统一销售渠道,村民们仅靠种葱年收入可达3万元。这种一条龙式的服务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热情。

  解读扶贫 助力“靶向”出击

  在调研过程中,同学们在当地也发现一些问题:少部分人光想“坐吃补贴”,不想“勤劳致富”。郭元圆告诉记者,有的人为了维持现状,抵制扶贫调研,故意不理会队员们的提问,或是假装听不懂普通话,而一旦用当地方言沟通就扭头便走。“这部分人中有不少30岁左右的年轻人,这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陈金鹏在调研中还发现,农村人才的外流现象较为普遍,而留下来的学历不高,这也是导致农业技术在农村开展不畅的原因。“吸引优秀人才扎根农村,服务新型农业建设,应该是我们未来扶贫的着力点。”他认为。

  人才的引进也需要加强基础设施的配套,队员王金平把“网路”和“公路”称为村民致富的两条阳光大道。通过走访乐妹村的种植户,她得知由于销售渠道较为单一,不少农民只能任由香蕉等农产品烂在门口。这些产品原本可以通过电商渠道向外输出,但在当地有一半家庭没有通网,甚至通信都不流畅,这成为阻碍销售的难题。王金平说:“下一步,我们将在报告中提出打通‘网路’作为拓展销售渠道的建议。”

  “亲身经历了扶贫,才能明确作为青年人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这一类调研活动,我们还会继续开展,让更多同学参与其中,认识扶贫。”周霞表示。

  【记者短评】

  暑假的过法有很多,但一群海大学子却选择背上行囊,走进琼岛大山。他们探访困难群众,一边用心感受扶贫艰苦与成效,一边发扬“海纳百川,大道致远”的海大精神,汇聚百姓肺腑之言,找出扶贫攻坚的难点、弱点。

  社会实践不仅是大学的第二课堂,更是当代大学生了解社会民生的难得机会,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平台。少年强则国强。如今的青年学生只有走出舒适的象牙塔,在实践中打磨出对社会的真知灼见,以行动诠释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才能真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07日 08版)

[责任编辑:王丽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