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过一个中华民族的情侣节

2018-08-11 03:42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李汉秋(传统节日研究者)

  唐代诗人杜牧有两句诗,道出了许多人相似的体验:“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很多人的人童年都有这样的经历:坐在或是躺在星空底下,听大人或是同伴,讲天上牛郎织女星的故事。这就是七夕节的意境——一辈子都不会忘却的意境。

  牛郎织女情,穿越时空的婚恋观

  七夕节是中华民族最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人类的童年,夜里无照明,仰望夜空,繁星满天,给人一种朦胧神秘的感觉,引发许多美妙的想象。中国人的“天人合一”观念打破了天人之隔,创造出许多人仙相通、天上人间的优美故事,几千年来世代相传,脍炙人口,甚至形成了民俗节日,其显著者就是七夕节。在耿耿银河的两岸,一边是牵牛星(就是牛郎星);一边是织女星,古代先民长期把它们作为指向方位的星宿。为什么这两星要隔着银河相望?人们发挥各种想象,神话、传说就诞生了。牛郎和织女之间逐渐被想象成情侣的关系、夫妻的关系,七月七牛郎织女星渡银河踏鹊桥相会的故事就丰富起来了。七夕节逐渐被视为中国的情侣节。

  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牛郎织女七夕银河相会,是非常美好的时刻。因此,人们就把他们的相会叫“星期”。这么美好的故事,很有诗意,很浪漫。可以说,七夕节是中华传统节日中最有浪漫色彩的节日。咏唱七夕的宋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道出了千古爱情的真谛。这里的“两情久长”就是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种高级的人类精神,擢拔他们超越低层次的朝暮厮守,真挚久长的爱情并不一定要朝朝暮暮厮守不离,作为高级的精神存在,它是可以超越时空的,具有永恒性和再生性。

  牛郎织女的情感世界,在当今也是有生命力的婚恋观。现在有些人标榜所谓“只求一朝拥有,不求天长地久”,但牛郎织女的爱情不是这样的。他们的爱情,超越了那种低俗的、光考虑物质欲望的婚爱。织女是天上的公主,按照世俗的眼光,她该嫁个有权有钱者,可她却偏偏下嫁给牛郎,她是把人的品质放在第一位。她看中牛郎的忠厚、诚恳、勤劳,宁可抛弃天庭的优越生活,反抗天帝的命令,也要下嫁人间,住进牛郎的茅草房,满足于很朴实的、平民的长久夫妻生活。牛郎对自己的妻子,也是一心一意、诚心诚意地呵护着。牛郎织女所展示的是一种追求高尚人格,不看重权势和金钱,而注重人品优劣的爱情观。

  总之,七夕婚恋观强调的是婚姻自主而非屈从外力,看重的是人格人品而非权势财富,赞扬的是忠诚坚贞而非轻薄浮浪,追求的是精神高尚而非一时情欲,赞赏的是勤劳持家而非好逸浮华。这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婚恋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一种表现,而且与时代精神相融通,是现代人应当继承发扬的,是有利于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抵拒不良风气影响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为什么能够两千多年传颂不泯,七夕节为什么能够延续两千年而不绝?白居易的《七夕》诗说得好,“银汉秋期万古同”。银汉就是银河,秋期就是秋天的相期相会,就是七夕。万古同,不仅是到现在的两千多年,以后万古都会相同,万古都会传下去。因为这种婚恋观、爱情理想是健康的、积极的,符合人类的精神生活需要,能够融入时代,跟当代的爱情观相融相通。

  中华情侣节,七夕的现代过法

  七夕节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有遍及神州的民俗基础,有牛郎织女的忠贞形象和优美故事,有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理应成为中华民族的情侣节。

  七夕的内容很丰富,古代以“乞巧”之节俗最盛,故又名乞巧节。传统的乞巧方式是对月穿针、水上漂针、种巧芽、镂花瓜、做巧果、结彩楼,以种种手工活动显示女性的聪慧与智巧。乞巧的偶像就是织女。“穿针乞巧”从外显层面看,是女性祈求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从内核看、从源头看,乞巧的最终目的是祈愿织女护佑自己能够得到爱情和婚姻。

  以牛郎织女为形象代表的七夕情侣节,不是单属未婚情侣,而是涵盖各个年龄段的夫妻情侣。2010年国家七部委《关于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方案》指出:七夕的主题应突出“爱情忠贞”。爱情是永恒的题目,中华民族重人伦、重家庭,情侣夫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伦关系之一,是一个家庭稳定与和谐的基石。家和万事兴。家是夫妻共同经营的,编织着梦和酸甜苦辣的窝。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夫妻就是两个半球,半个球无法滚动,要有另一个半球。有人说结婚不是1加1等于2,而是0.5加0.5等于1。这有道理。婚姻是个有遗憾的长久结合,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丈夫或妻子,关键是夫妻要相向而行,以包容的心态处理好差异和矛盾,而不是动不动闹分离。

  目前全国不少地方在开展七夕情侣节活动,石家庄中华情侣节从2002年起已开展了十几届,它不仅是给优秀的年轻夫妻、未婚男女颁奖,而且给银婚、金婚、钻石婚的情侣代表颁奖,这符合我们中华情侣节的传统和内涵。河北省振兴和创新七夕节的活动已取得可观的成绩,已被命名的有邢台“中国爱情文化之乡”、天河山“中国爱情山”,开发了抱犊寨、织女山、伏羲台等七夕文化景点,形成了河北省太行东麓一线的爱情文化带,成为京津冀重要的七夕文化资源地和群众节日活动场所。

  许多地方情侣节搞得非常热闹,既有传统内容,又有现代色彩。有的选择当地的一座桥,在七夕节前,把它装点成鹊桥,让青年男女走鹊桥,老年夫妻也相携走鹊桥。有的举办情歌演唱会、相亲会,有的地方上演《天河配》《牛郎织女》《鹊桥会》等戏曲剧目。比如,由首都文明办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北京七夕文化节”,自2013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五届,整个活动包含经典爱情片展播、鹊桥会、互动体验、文化灯会、文化讲堂等7大板块,以创新的形式为载体,以传统文化为内涵,大力弘扬忠贞爱情典范,倡导执子之手的婚姻观念。

  总之,很多地方都在挖掘跟七夕节有关的文化资源,开展七夕节活动。这说明七夕传统没有断,在群众中有深厚基础,而且也适合当代人的需要。可见,东西南北中,各地都在把七夕作为中华情侣节,因为这是七夕节从古到今的主题。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11日 12版)

[责任编辑:徐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