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2018-08-14 04:3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思想汇】

  作者:汪明义(四川师范大学校长)

  大学既是培养本国创新人才的基地,也是培养人类进步事业积极参与者的摇篮;既是人类面临重大难题解决方案的提供者,也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服务全球治理的思想库;既是各国经典文化与本民族优秀文化交融互汇的平台,也是国与国之间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前沿阵地。因此,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既是中国大学理性的选择,更是中国大学的时代担当。

  启迪智慧,培养人类进步事业的积极参与者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大学专注于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努力培养其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优秀人才,他们成了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当前,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发展的主题,一切困难和挑战都将会在和平发展中得以有效解决。新时代中国大学当以更加负责任的理性态度积极回应这一时代赋予的历史重托,发挥大学人才培养的优势,把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学设计向外扩展,着力培养拥有全球伦理和责任意识,能够承担世界健康和谐发展之大任的优秀人才。

  探求新知,解决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难题

  学术活动是大学立身之根本,是民族文化进步之根源。以学术创造和学术成果应用为基础,大学致力于人才培养和真理的发现与传播,以服务国家和人类。一国之大学在服务其国家繁荣昌盛中赢得世界之声誉,固然是世界一流大学概念之一种。然而一国之大学如能在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过程中做出大贡献,当是世界一流大学之另一义,必将更加赢得世界的尊重和赞赏,引领世界文明之未来发展。当然,这种引领首先是立足本国历史文化实践和文化创造基础之上的引领。知识的无国界性发展,以及人类实践问题的全球化性质,客观上要求大学超越学术活动的民族边界,着眼于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共同难题和共有之困境,把新的文化知识创新立于全球实践的基点上,为其贡献智慧,以引领人类世界不断向至善至美之境演进。作为当今正在建设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无疑应站在世界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前沿,为人类科学的繁荣和技术的进步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服务国际社会,提供良好的全球治理方案

  服务人类社会发展一直是大学最为高远的真理追求。中世纪大学尚没有民族国家的概念,她们在自觉为现实社会培养所需的文职人员、律师、牧师和医生等高级专门人才的同时,主动进行普遍知识的探索,努力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新的知识、观念和技术。近现代大学是随着民族国家一起发展壮大起来的,服务民族国家和国际视野一同进入大学的行动意识。一方面,大学意识到没有民族智识的积累,国家终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落入被淘汰的历史宿命,故而她们努力服务民族国家的战略定位和现实发展需要,为其繁荣强盛提供文化的软实力和解决问题的智慧方案。另一方面,她们又在知识发展自身惯性的推动下,承续和发展大学自其诞生起就带有的人类关怀精神,主动面向国际社会,展开科学的探索和新知识的创造,为人类未来的大同世界福祉积累所需的智识资源。在这样的过程中,产生了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当今时代,世界一流大学与其所属民族国家已结成了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这一共同体又当然地成了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分子,阐释了更大也更广泛的整个人类命运图景。面对更加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大学要主动承担服务国际社会发展的时代责任,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联合世界顶尖级的大学,促进全球社会发展,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方案。

  传承中华文明,倡导美美与共

  中国大学虽然在其产生之初曾得益于世界一流大学模式及其办学经验,但是它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又是中华文化自身文教传统的继承和延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唯在彼时滋养了清华、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的旺盛生命力,立下了其走向卓越的文化规模和文化气象,这些学府也在吸收其历史文化精华的同时创新了中华文化,培育了一批批新中国诞生和发展所急需的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成为社会主义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腹地,把中华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文明高度。当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中国教育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春天。新时代中国大学更需要发扬优良传统,一方面她要把其强大的文化生命力集中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彰显中华文化中“民胞物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等优秀元素,赋予其新时代内涵,在世界新文明的塑造中走向新的卓越之境。另一方面,作为文化化身的大学自然要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把其文化的筋脉伸展到全球社区的天空,超越文明隔阂、文明冲突和“文明优越”等文化论调,倡导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发展观,联合世界各国优秀的大学致力于建设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从而在服务世界文化建设的大道中走向世界一流。

  提升文化自信,加大国际文化交流合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余年实践经验的结晶,里面不唯有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还包含了我们先民之可歌可泣的情感积淀,更是被注入了我们民族自强不息、坚不可摧的生命意志力。这些智慧、情感和意志的文化基因绵延不绝,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成为中国大学人自由创造,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肩负世界发展之时代责任的动力之源。文化自信也是在文明的比较中凸显出来的。开放、包容、共存和互益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特征,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一样,是世界文明的有益组成部分。同为地球居民之一的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一样,自然成了人类民运共同体建构的重要成员,其五千余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中之优秀因素也自然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的有效构成分子。中国大学需要充分发挥文化使者的角色和意识,以我为主,健康自强,自主自信,发扬中华文明“和而不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精神,积极开展国际化文化教育实践,“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文明互鉴和文明共存的包容开放姿态,走出去与引进来两条路径并举,与世界各国大学在教育、科研和服务社会中协同合作,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诗意宜居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14日 13版)

[责任编辑:李伯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