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都江堰:天府之源 水利鼻祖

2018-08-19 04: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的西部,正好是岷江走完川西高原深切峡谷奔涌而出的最后一个谷地,海拔较高。自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以来,都江堰造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且历经2000多年岁月,仍发挥着巨大作用,以其“全世界历时最悠久、设计最科学、布局最合理、经济效益最发达、自流灌溉面积最广”的特点享誉中外,被赞为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伟大奇迹,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

  成都平原历史上曾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成都平原所在的四川盆地是中国多雨地区之一,长江上游的一大支流岷江由北向南流过成都平原西侧,岷江水道相对成都平原大部海拔更高,是一条“悬江”。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时,成都平原往往成为一片汪洋,而遇旱灾时,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百姓,侵扰民生,成为蜀地人民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都江堰:天府之源 水利鼻祖

从都江堰远眺岷山。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通过修筑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等主体工程,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东边的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水流窄而深,称为内江,西边的另一条水流宽而浅,称为外江。工程巧妙地设置了四六分水的比例,利用地形和水位差,枯水季大约六成江水流入较深的内江,而洪涝期间六成江水从水面宽阔的外江流走,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

  在历史学家眼中,正是因为有了都江堰催生的天府之国,秦国有了取之不尽的大粮仓,从而能横扫六国,开创统一大业。都江堰水利工程无论从地理角度还是历史角度都堪称滋润“天府之国”2000年的源头。

  在清代末期,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不足200万亩。新中国成立后,伴随水利设施的突飞猛进,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前后四川各地自力更生、全民投入的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都江堰各配套水库、渠系得到系统建设,灌溉面积高速增长。

  直到今天,都江堰水利工程灌区规模仍居全国之冠,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38县1076万余亩农田灌溉,以及防洪、发电、养殖、旅游、工业生产等多项综合服务,是四川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发展到今天,都江堰除了传统的灌溉功能外,还承担着给成都等大城市、城镇生活供水,保障成都平原众多中小河流生态用水等重任。可以说,没有都江堰,就没有欣欣向荣的四川。

  今天的都江堰,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种文化,一股推动地方发展的巨大力量。现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与二王庙、安澜索桥、伏龙观等组成的都江堰景区每年吸引数百万人次前来。去年,都江堰景区游客突破750万人次。到都江堰感受“世界水利文化鼻祖”的聪明智慧,体验中国古老的农耕文明,已经成为海内外游客的向往。

  2017年以来,都江堰市大力实施四川省历史名人李冰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成立了李冰文化研究会(中心),启动了李冰博物馆建设,举办了都江堰放水节及水生态文明高峰论坛,成功加入了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世界历史都市联盟,举办了首届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与李冰研究国际论坛,实施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精华灌区修复,极大提升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国际影响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世界遗产中心非洲部主任埃德蒙·木卡拉感叹:“都江堰是一项被全世界视为珍宝的工程,灌溉方式之完美,世界各地无与伦比。”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19日 10版)

[责任编辑:李伯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