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游学热中,非遗开启文化寻根之门

2018-08-25 04:4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赵艳喜(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跟传承人学习织布技艺,和农民一起体验农耕的乐趣,听讲解员介绍有关非遗的故事……随着暑期旅游旺季的到来,不少孩子的旅游活动中出现了大量非遗元素。近年来,随着文化与旅游的不断融合,融非遗、旅游、教育于一体的非遗研学游渐渐兴起。

游学热中,非遗开启文化寻根之门

孩子在课外非遗课堂上体验农事,感受农耕文化。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目前,社会上最常见的非遗研学游往往依托非遗项目的传承展示基地或某个景区进行,由旅游、文化机构具体承办,学校负责组织学生参加,活动内容主要是了解非遗项目的发展历史与文化内涵,观摩并亲身学习、体验非遗项目的生产过程,时间短则一天,长则四五日。

  一定意义上说,非遗研学游是“非遗进校园”的有益补充。它可以让学生接触更真实的非遗生态环境、更丰富的实物资料和更专业的活动场地,从而对非遗有更深刻、更直观、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这对于促进非遗的传播和传承工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都有积极作用。于旅游业而言,非遗研学游有效丰富了旅游的产品内容,开拓了学生这一新的旅游消费群体,有利于旅游业丰富自身业态,实现转型升级。

  资本的进入再加上政策利好,我国研学游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然而,热闹的背后不乏发展的短板。浏览国内大多数非遗研学游产品会发现,非遗研学游项目多呈现以游为主,学次之,研更次之的倾向。在许多非遗研学游项目中,非遗项目的体验课程大多仅有一两个小时。如此短的时间里,学生最多只能捏个面人、做个泥塑、印张年画、剪张窗花、扎染条围巾,而不能深入了解非遗的文化内涵,领会非遗的精髓。这导致目前的非遗研学游,对于非遗的传播和传承,并未起到理想的作用。因此,我国的非遗研学游亟待进一步加强内容的深度开发,以实现量质并举的目标。

  研学游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实践,研、学、游三要素都不能缺少。非遗研学游也应遵从研学游的基本要求。既不能只学不游,也不能因游废学。非遗研学游中的“学”是研究性学习,要做到以研带学,因学促研。

  研学游的核心是课程设计。好的非遗研学游项目不应只是简单带着学生参观、体验非遗项目,而应在课程设计中设定好研究主题,引导学生在参观、体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对非遗项目有真切、深入的认知。简言之,非遗研学游项目要能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等多个器官,使其在接受非遗知识的同时,也要善于思考和勇于探究问题。

  我国非遗数量巨大、品类众多,形态多样、内涵丰富。丰富的非遗资源为非遗研学游课程设计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容宝库。围绕非遗进行课程设计,内容上既可以将多个非遗项目组合形成综合的研学游,也可以针对某一品类或某个项目形成专题研学游;既可以有参观、体验,也可以将合作、竞赛、讨论等要素融入,以形成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

  非遗研学游营地建设不规范、导师水平参差不齐也是制约其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非遗保护工作开展以来,各地建立了大量公益性的非遗展厅、博物馆、传习所等场馆,用于保存非遗资料、展示非遗形态、开展相关非遗传承活动等。这些非遗场馆是研学过程中学生参观、感受、体验非遗的绝佳场所。研学游秉持公益性原则,收费不能很高。利用好各种公益性的非遗场馆和设施是降低研学游费用的有效方式之一。

  可以吸引非遗工作者(包括非遗传承人以及从事非遗保护与研究的专业人员)成为非遗研学游的活动导师,以解决研学游中导师水平参差不齐、数量不足的问题。由非遗工作者担任非遗研学游导师,既可以体现他们传播非遗的文化担当,又能更加精准地向孩子们传播非遗知识。此外,非遗工作者还可以向孩子们讲述他们与非遗的故事,让孩子们感受他们对非遗事业的热爱,进而理解非遗即生活的理念。

  非遗研学游大有可为,但要发展成熟不能一蹴而就。目前,许多非遗场所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不能从事经营性活动。他们如果与从事经营性的非遗研学游机构合作,面临着政策方面的障碍。另外,常态化地为研学游提供课程资源、场地和人员支持,非遗机构和相关人员会陡增额外的工作量。因此,尽管非遗研学游对于非遗传承、传播都大有益处,但公益性的非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参与非遗研学游的积极性并不太高。

  非遗研学游是非遗、教育与旅游融合的创新实践,需要文化、教育、旅游等多部门统一协作,也需社会各方的理解与支持。2016年,教育、旅游、文化等有关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等文件,规定学校应将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计划,这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非遗研学游的快速发展。接下来,还应鼓励非遗机构和专业人员积极参与非遗研学游,鼓励非遗机构主导开发非遗研学课程,鼓励非遗场所拓展研学基地的新功能,同时应打破非遗机构同社会研学机构合作的政策壁垒,建立多方协作统筹机制。期待在多方共同努力下,非遗研学游能够健康发展,有效实现非遗、教育与旅游三方面的共赢。

  (本文为2017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旅游发展研究专项课题《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的新业态发展研究》〔17CLYJ21〕阶段性成果)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25日 12版)

[责任编辑:孙宗鹤]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