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林西县:内蒙古首个摘帽县的致富经

2018-09-12 05:1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高平 光明日报通讯员 田凤元

  日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公告,正式宣布赤峰市林西县退出国家贫困县,这是内蒙古自治区首个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

  林西县,赤峰市北部的一个农业县,1986年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林西县建县110周年之际,在举国上下的这场脱贫攻坚特殊战役中,林西县走在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前列。

  1.产业扶贫带富一大片

  3月27日,内蒙古林西德青源公司240万只金鸡扶贫项目产下第一批“金蛋”。项目全面达产后,能带动周边3个乡镇25个贫困村养殖蛋鸡;4月11日,林西县官地镇设施农业扶贫产业园西红柿正式上市,30万公斤精选西红柿通过冷链物流,第一次走出国门,进入俄罗斯市场。这些喜人的成绩都是林西县推行“菜单式”扶贫,围绕龙头企业或重点项目,制定并实施“1+4+5”产业脱贫模式的结果。

  林西县委书记田向存介绍说,“1”就是扶持一个大企业或一个重点项目落地。“4”就是贫困户们生产初级产品的生产性收益、依托土地流转获得的财产性收益、参与项目建设获得的劳务性收益、入股脱贫基金获得的资产性收益等4个方面的收益。“5”就是指5大产业发展模式,即依托佰惠生公司,建成10万亩甜菜基地,打造“甜菜富民”模式;依托正邦集团,建设20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打造“生猪富民”模式;依托德青源公司,建设240万只蛋鸡养殖基地,打造“金鸡富民”模式;依托恒光大公司,建成2.6万亩中药材基地,打造“中药富民”模式;依托天拜山公司,建成10万亩内蒙古野果基地,打造“野果富民”模式等。

  2017年,内蒙古佰惠生公司推行“甜菜富农”项目,春天为贫困户提供种子、有机肥等生产资料,秋后从甜菜款中扣除。孙喜民种了40亩甜菜,每亩纯收入820元,甜菜总收入达到3.2万元,当年就脱了贫。

  龙头企业不仅让孙喜民种地有收入,还有分红。2017年,县里设立2.05亿脱贫产业基金,每名贫困人口把1万元产业基金入股到企业,每年有1000元资产收益。目前,佰惠生公司已帮助解决800多名贫困群众就业,流转土地1.5万亩,仅贫困群众的租金收入就达到300万元。贫困群众种地有收入,入股能分红,打工有工资,流转有地租。

  2017年,林西县还对8个产业予以大力扶持,充分给予群众自主选择产业的权利。因地制宜培育农牧业主导产业,新增设施农业9220亩、中药材两万亩、经济林1.2万亩,改造低产低效经济林3万亩,新增优质牧草2.6万亩,肉驴存栏3.4万头,肉牛存栏15万头,家禽饲养量150万羽,共带动1751户、3468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另外,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业、保障稳定收入,林西县整合调动多方资金,投资43亿元,开工建设扶贫产业园区12处,大力推行“园区+企业+农户(贫困户)”经营模式,重点培育5个高标准、有规模、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扶贫产业园,扶持贫困户发展主导产业,变背井离乡求职谋生为守家在地就业致富,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35户、4679人平均增收1500元。

  2.走活异地扶贫搬迁这盘棋

  “截至2015年年底,林西县农村土房比例较高,达到68.7%,其中C级危房31965处,D级危房3594处。“如何走活异地扶贫搬迁这盘棋?”谈到易地扶贫搬迁这个大工程,林西县委副书记、县长付守利表示,林西县政府采取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生态移民等措施,实现了群众住有所居。

  五十家子镇东边墙移民新村的农民童文虎,每天都要到光伏发电的配电箱里看看发了多少电。“现在党的政策好,让我们贫困户住上了舒适的房子,房顶上还有太阳能发电,坐在炕头上就可实现一年收入3000多元,这日子是越过越好了!”童文虎满脸笑容。

  童文虎的喜悦得益于五十家子镇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镇里把搬迁安置与发展产业相结合,把像童文虎一样的贫困户26户、86人以“拔萝卜”的方式迁出,建设东边墙易地扶贫搬迁新村,建设光伏发电工程,集中安置、集中管理、集中扶贫、集体脱贫。

  在易地扶贫搬迁方面,林西县实施“易地搬迁+光伏”“易地搬迁+设施农业”“易地搬迁+产业园区”“易地搬迁+养殖”等模式,让群众实实在在地感觉到搬迁就是挪出穷窝,打消群众顾虑。

  近两年,林西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275户、328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17户、2695人,超额完成145人。新建集中安置区41处,人均住房面积22.5平方米。提前完成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集中安置点建设5处,完成年度任务的53.8%。集中安置区发展光伏扶贫产业的有30处,发展设施农业的有11处,发展养殖产业的有6处,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有4处。同步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新建的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区全部统一供水、供电,集中采购供暖设备;新建安置区有室内卫生间的31处、有公共卫生间的10处。住房做外墙保温的33处,占总安置区数的81%。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通信网络全贯通。干净的自来水引入家中,平整的公路穿村而过,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这一番整洁美观又现代的新农村气象,已成为林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标配”。

  3.医疗保障帮贫困户兜底

  自2017年1月1日起,林西县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精准筛查、精准治疗、慢病补偿、大病兜底”的健康扶贫工程,实行“一站式”服务,开通绿色通道,住院不用交押金,出院时只需结算个人应付部分。

  67岁的李青云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老伴席景玉也是深静脉血栓患者,老两口儿每天都要靠药物支撑。县里的慢性病报销新制度出台后,两位老人如释重负,他们办理好慢性病门诊的相关手续后,到门诊买药只需支付5%的医药费。

  2017年,林西县出资1000万元,建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医疗保障资金,并出台健康扶贫新政策:每年为贫困群众免费体检一次,贫困患者住院个人自付总费用的10%,个人自付单次费用或年累计总费用不超过3000元,慢性病门诊贫困患者个人只需自付5%,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贫困户在报销药费的时候,只需支付自付医疗费用,医疗机构实施一站式服务,省去了患者申请、审核等一系列程序。

  2017年,林西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享受健康扶贫政策15107人,共救治各类贫困人口(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五保户、低保户等)住院患者9459人次,医疗费用8069万元,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90%以上;慢性病患者9169人次,医药费144万元,实际报销比例95%。

  大病能兜底,慢病有补偿,如今林西县让健康扶贫的温暖阳光照进了每一个贫困患者的心坎。

  4.四级联动党员带头先行

  林西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哪里发展脱贫产业、哪里涉及扶贫工作,党的脚步就跟到哪里。

  该县推行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和县委常委包乡镇、处级领导包村、县直部门帮扶村、党员干部联系帮扶贫困户的“四级联动”帮扶制度,使每个脱贫户都有一名联系人、每个贫困户都有一名帮扶人。对100个贫困村选派459名党员干部组成100支驻村工作队,并确定2314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林西县制定出台《驻村工作队助力脱贫攻坚六项机制(试行)》和《驻村工作队日常管理办法》,通过“钉钉”和“帮扶通”等手机APP加强帮扶干部管理,并给予相应政治和经济待遇,确保帮扶干部全过程、全身心参与脱贫攻坚工作。2016年以来,全县共提拔任用26名驻村干部,其中“第一书记”11人、工作队员15人,同时召回12人。

  全县103个村级党组织累计创办、领办合作社153个,鼓励农户以土地或资金入股分红等方式参与,带动3800余个贫困户实现创业就业。在脱贫攻坚一线设置党员先锋岗、示范岗632个,党员责任区495个,引导党员立足岗位作贡献。459名农村能人党员采取“一帮一”“一帮多”的形式向贫困户传授致富经验。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12日 09版)

[责任编辑:潘兴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