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上海文化,一条面向未来的宽广河流

2018-09-16 04:1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 刘文嘉

  文化如水。江南自古水乡泽国,上海便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由此孕育出的上海文化,也天然具有通江达海的灵动与包容。

  水利万物,文以化人。“从江河文化走向海洋文化,上海崛起为现代之城;从承续江南文化到融合欧美文化,上海崛起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从革命文化发源地到现代城市文明的引领者和示范者,上海正在向全球城市迈进。”上海市社联主席王战如此描摹他眼中的上海文化。

上海文化,一条面向未来的宽广河流

图为以“国旗飘扬 祝福祖国”为主题的升旗仪式,在中共四大纪念馆前举行。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上海要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文化品质的卓越是必要条件;上海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硬支撑。如今的上海,正在激活城市文脉,推动城市精神融入城市血脉,进一步凸显城市标识,彰显城市文化特质,全力以赴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上海文化,一条面向未来的宽广河流

上海京剧院“京剧跟我学”课堂开设海外版。图片由上海京剧院提供

  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所说,文化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上海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充分激发上海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建成更加开放包容、更具时代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努力使“上海文化”品牌成为上海的金字招牌。

  不忘本来,激活城市文脉

  虹口区四川北路公园的深处,坐落着一幢禇红色砖墙建筑,这里是中共四大纪念馆。每天近千余游客到访此处,忆往昔峥嵘岁月。参观毕,游人亦可穿过纪念馆前的国旗广场,移步不远处的海派文化中心,领略海派文化的魅力。

上海文化,一条面向未来的宽广河流

第六届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现场。图片由上海大剧院提供

  若是游兴未尽,还可沿着四川北路、东横浜路步行片刻,来到景云里,寻访一段传奇。建造于1924年的景云里,坐北朝南三排三层小楼,是上海很普通的石库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陈望道、茅盾、叶圣陶、冯雪峰、周建人、柔石等一大批名人汇聚于此,从事创作、编刊,领导和组织革命文学活动。

上海文化,一条面向未来的宽广河流

图为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捷克歌剧《马克若普洛斯档案》公开彩排现场。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摄

  时代的风云在这里浓缩,文化的特质在这里累积。以“海派文化发祥地、进步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著称的虹口,只是上海城市文脉源深流广的一个缩影。2018年5月,上海文学博物馆宣布落户虹口,进一步集聚周边文化资源,展示海派文学与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推动“世界文学之城”和文学之都建设。

  建成令人向往的“人文之城”,是这座黄浦江畔的城市为自己立下的目标。传承、发掘、激活城市文脉,自是题中应有之义。上海从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梳理出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三条脉络,提出充分用好这三种文化资源,激发上海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

  江水奔流,此消彼长,分出无数支流小河。上海,原本只是一条小河上海浦的名字,演变成一座城市的名称,其间经历漫长的岁月淘沥。在有着“上海之根”美称的松江,“揽尽上海千年历史”的广富林文化遗址见证着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历经十年打磨,项目一期于2018年6月开门迎客。

  松江之域自古人文荟萃,陆机的《平复帖》在这里诞生,以陆云、董其昌、朱舜水等为代表的独特画派、书派、诗派、琴派在这里形成,还有名噪一时的顾绣,绘绣合一,独树一格。1959年最初发现、1999年延续至今的广富林遗址大规模发掘和考古工作,则为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文明化进程提供了新的线索,填补了长江三角洲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空白。

  广富林文化遗址开放当天,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打造的新型阅读文化空间“朵云书院”一同亮相,集团旗下百年文化品牌“朵云轩”策划的“朵云轩再造明版明画展”揭幕,“云间读书会”首场活动——“江南文化视野中的侠”开讲。多样的表达,道出江南文化的灵秀与坚韧,为这段余味悠长的文化故事增添新的时代篇章。

  寻根溯源,不忘本来。行走在上海,记录城市变迁的文化地标正在得到更好的守护和研究,越来越多的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这座写满故事的城市,正着力挖掘历史之根,传承文化之源,绽放时代魅力,于传统的回望中,寻找支撑城市持久发展的精神力量。

  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陈圣来则强调,文化不姓“大”而姓“特”,一座城市只有具备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才有可能以卓尔不群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城市之林。

  吸收外来,做强文化码头

  不久前,第二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落下帷幕。这个年轻的比赛以公正透明的赛制吸引大量国内外一流选手,33个国家与地区的174名选手报名参赛,其中九成报名者曾获得过顶尖音乐赛事奖项。国际古典音乐权威杂志《Musical America Worldwide》将其列入“2018全球顶尖音乐赛事指南”,国外专业媒体纷纷报道赛事情况,决赛信息登上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树立了专业品牌。

  赛事独特的中国个性更引来业内关注。各种细节之处体现“中国元素”:抽签使用中国折扇,比赛主视觉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特别是把中国曲目《悲喜同源》等作为必选作品,并设立最佳中国作品演绎奖,这是国际小提琴赛事中首次使用中国委约新作。种种创新方式,让评委、选手、国外观众更好地接受中国曲目,在乐曲的演绎中了解中国文化,甚至主动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言人,无形中提升了中国在小提琴领域的话语权。

  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书展、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ChinaJoy)……上海不但有一批已进入国际一流阵营的重大节展品牌活动,而且有一批对标国内国际一流水准、力争上游的新老品牌节展。“重大文化节展活动是体现一座城市开放程度、发展活力的重要窗口,是集聚优势文化资源、文化市场要素的重要平台,更是文化人才和文化产品展示、交流、借鉴、切磋的重要载体。”在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劲军看来,上海要通过文化节展赛评发现新人、锁定人才,更要留住新人用好新人,要有引进人才的魄力和为人才服务的谦恭。文化节展赛评更是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的有效平台,要敢于争先,追求卓越,进一步提升“上海主场”文化平台能级。

  上海素有“文化大码头”之称,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海纳百川、中西交融的文化特质突出,文化艺术领一时风气之先——在全国率先有了最早的交响乐团、最早的电影制片厂、最早的芭蕾舞剧、最早的流行音乐,以及一批享誉全国的作家、画家、艺术家,包括出版家、编辑家、经纪人。上海还是不少地方戏的发源地和发祥地,甚至与京剧平分秋色。翻看新近出版的《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赵之谦、吴昌硕、赵叔孺、王福厂、钱瘦铁、邓散木等一长串耀眼的名字,足见海派风流。

  “上海是海。”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李伦新说,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上海这座城市,唯独一个“海”字。海派文化不等于全部上海文化,而是上海文化独特性的集中表现,具有开放性、创新性、扬弃性、多元性、商业性等五大特点。

  “上海是全国的上海”,此言不虚。上海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竺剑认为,海派不是一种地域文化,而是先进文化的一种呈现。“海派”的“派”,不是“派别”的“派”,而是“流派”的“派”,说到底,“海派无派”,海派文化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开放。

  可以说,开放是上海的基因,开放也是上海最大的优势。如今的上海,靠什么吸引人?上海深知,敞开怀抱,搭好平台,集聚资源,吸收外来,只有胸怀“海纳百川”精神,巧借“他山之石”,发挥好“码头”集聚效应,才能帮助上海打造首发、首演、首映、首展市场,建成优秀文化发展的“基地”和“大本营”。而“码头”地位更加突出,首要一点是集聚文化人才。当越来越多的文化名家大家扎根上海,城市的文化底蕴才会越来越厚实。

  面向未来,焕发创新活力

  在上海杨浦创智天地,哔哩哔哩弹幕网(简称B站)总部落户其间。楼下开出的B站主题咖啡馆、主题便利店成了不少年轻人喜欢的“网红”打卡地。在互联网上,B站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历经9年依然保持持续增长,18到35岁用户占比近两年来已增至78%,月活用户近1亿,日均视频播放量超过3亿,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最大视频创作社区。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到《寻找手艺》《人生一串》,B站投资并成功推火了一批优质纪录片,如今的B站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原创动画出品方之一。B站董事长兼CEO陈睿坦言,坚持品质导向,而非一味追求流量;坚持价值观优先,尊重创作,把大部分流量给予社区无名的创作者,助其成长,或许正是B站赢得年轻人的原因,“我希望有一天,让全世界的网民都为中国人的文化创意赞叹不已”。

  “城市是文化容器。城市的功能就是贮存文化、流转文化、创造文化。”美国社会学家、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曾这样说。这一扎根上海的年轻人文化社区的蓬勃生长,恰可为这句话提供注脚。

  今年8月,上海市青少年书法篆刻展、中青年册页书法大赛、第十届书法篆刻大展接连登场,沪上书法爱好者引为盛事。这让人不由想起,上世纪60年代,年近八旬的沈尹默与一群书法家在上海沪东工人文化宫开办书法班,亲自授课,指导青少年学习书法。以人民为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一直为上海文化界所崇尚。“有伟大的情怀,才会有伟大的作品。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起点,到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为归宿。连接这两点一线的创作路径才是文艺创作的‘大道之行’。”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尤存这样理解。

  “原创力、影响力、引领力”——胡劲军用“三个力”描述“上海文化”的孜孜以求。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唯有坚持打造“上海原创”“上海制作”“上海出品”的品牌矩阵,才能彰显“上海文化”历久弥新的突出地位。当上海成为国内外人才与佳作竞相呈现的“码头”,必然也会成为原创活力喷涌不息的“源头”高地。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16日 08版)

[责任编辑:王丽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