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江南文化与新时代上海的文化自觉

2018-09-16 04:1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专家观点】

  作者:刘士林(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

  黑格尔曾说,古希腊是“整个欧洲人的精神家园”。只要一提古希腊,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古希腊的神话、哲学、悲剧、雕塑和奥林匹克精神,这些具有永恒魅力的东西,都是古希腊人创造和奉献的。与之相对,中国人一直把江南称作“中华民族灵魂的乡关”。因为一说到江南,涌上我们心头的是“人生只合扬州老”“三生花草梦苏州”“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清词丽句,而这种诗意栖居的美好生活,是古代江南人民留下的珍贵文明遗产。前者经过文艺复兴的“复兴”和西方现代哲学的“回归”,可以说传承有序并发扬光大。后者在中华民族近现代历史中却饱受摧折和磨难,以至于很多人对之已经陌生和遗忘了。今天我们重提江南和江南文化,就是要找回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江南文化与新时代上海的文化自觉

图为读者在上海书展主会场上海展览中心淘书。新华社记者 任珑摄

  如同希腊哲学起源于“认识你自己”,但千百年来从未给出终极答案一样,我们首先也会碰到“什么是江南”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对此可以初步描绘如下:

  从历史空间上看,古代江南的“核心区”即明清经济学史家说的“太湖经济区”(主要包括苏、松、常、镇、应天、杭、嘉、湖八府及太仓州)。但还可以将在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文化联系上与“八府一州”难以分割的宁波、绍兴、扬州、徽州等纳入。这也就是我们提出的“江南城市群”。

  从文化精神上看,江南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圈层:一是“鱼米之乡”“苏湖熟,天下足”等代表的“江南物质文化”,二是“晴耕雨读”“西湖歌舞”等代表的“江南社会文化”,三是诗人、作家和艺术家的“江南人文文化”。究竟谁最有代表性?我们一直认为,尽管江南一直富甲天下,但古代的天府之国在物质文化上并不输于江南。江南自古崇文好礼,但孕育了儒家学派的齐鲁地区更有代表性。因此,既不是财富也不是礼乐,而是代表着人全面发展的江南诗性文化,才是古代江南人民对中国、对世界独特和伟大的创造。

  从当代形态上看,城市群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流,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改革开放以来,江南这个美丽的名称逐渐淡出,今天说得更多的是长三角城市群。和历史上的江南一样,长三角的范围尽管多次变动,但核心区仍是在环太湖和扬子江之间,核心城市也主要是上海、杭州、宁波、南京、常州、无锡、苏州等,基本没有超出明清“八府一州”的范围。正是在这个当代形态中,上海走到了江南的中心。

  上海在江南的地位,有一个不断变化和兴替的过程。大体说来,直到10世纪前叶,半个身子还泡在海水里的上海,主要是一个“小跟班”的角色。在此期间附属于华亭县的青龙镇,尽管已有“小杭州”的美誉,但与唐宋的扬州、苏州和杭州等相比,明显只是江南地区的一个商贸节点。而它真正的繁华和发展,也主要是借了作为当时国家经济和文化中心的江南地区的“光”。

  上海在江南地区真正走向中心,是在1843年正式开埠以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化发生在1930年代,此时的上海不仅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也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现代文化中心”。后来中国的电影、音乐、舞蹈、戏剧、文学、餐饮、节日文化等,都是经上海传播和普及的。在这个时期,上海创造出了属于自身的海派文化。上海不仅是当时世界的“远东第一大都市”,也成为中国现代都市文化的杰出代表,引领着传统中国的开放发展和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由此可知,不仅江南文化始终是上海文化的核心资源,上海文化也因江南文化的滋润而呈现出迷人的大都市魅力和气质。

  以古代的江南文化为母体、在现代顺利实现了江南文化转型,上海在新时代和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自觉主动把江南文化提升到自身战略资源的高度,不仅有助于抹去旧海派文化的西方殖民文化烙印,同时也必定会以自身在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更高、更全面和更协调的发展,为国家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16日 08版)

[责任编辑:王丽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