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来辽大潮涌 兴业正当时

2018-09-24 03: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刘勇 毕玉才

  76个项目成功签约、总投资额达2956亿元。在日前闭幕的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峰会上,辽宁收获合资合作大单。

  在唱衰东北声音甚嚣尘上,投资能不能过山海关的质疑不绝于耳的当口,“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民营企业家在辽宁一掷千金。黑土地仍是一片投资沃土。

  这份大单让辽宁相信:所谓“关”,过不去时是槛,过去了就是桥。辽宁的魅力攻势,已取得近悦远来的效果。

  向民企频抛橄榄枝

  辽宁是老工业基地,国企重镇,计划经济时期风光无限。津津乐道于“建国初期有多少大项目布局东北”“辽宁创造了多少个全国第一”的辽宁人,面对从南方来投资的民营企业主时发现,东北真的落后了。

  8月29日,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峰会在辽宁沈阳开幕,全国工商联发布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及分析报告,辽宁有6家企业上榜,其中两家跻身前20,进步令人欣慰;但与分别上榜93家和86家的浙江和江苏相比,显然不是一个等级。

  民企强则省强。“很多人从体制机制灵活方面来认识民营经济,却忽略了另一个意义,那就是它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说,2010年起辽宁经济增速一路下滑,有体制机制问题,更有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问题。民营经济小弱散,导致东北产业结构偏老偏重,拖累了整个辽宁经济。

  如何才能做大做强民营经济?李凯说,一是要从观念上有所突破,二是要赋予民企与国企同等重要的地位。

  经过市场经济洗礼,东北人发现,关乎国计的巨无霸企业是发展必需,关乎民生的蚂蚁经济也是振兴马达。葫芦岛是辽宁一座重化工城市,石油化工、有色金属、机械制造、能源电力曾是其经济的四大支柱。近几年来,四大支柱体力不支,泳装产业异军突起,“三块布”年销售突破150亿元。

  以往,国有企业一家独大,民营企业夹缝求生,大树底下难长草。如今,辽宁国企通过增资扩股、出资新设、债转股等方式,主动吸纳包括民营资本在内的各类资本参与国企改革。2017年,全省国有企业推进引资项目191个,到位资金921亿元,完成了辽宁盐业、益康生物、辽宁众汇、本钢宝锦汽车新材料、盘锦保惠等重点企业改制重组。

  民营企业像鲇鱼一样,长驱直入国企,使之重新焕发活力。东北特钢曾因债务违约事件而广受关注,部分债权人只盯着企业几十亿元的债务,而忽视了企业500亿元技术改造的家底沉淀,迟迟不肯接受市场化解决方案。与此相反,南方民企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敏锐地发现了机遇:东北特钢为神舟飞船、嫦娥探月等工程提供大量优质特殊钢材,多年积累的先进技术和生产能力正是沙钢所不具备的,因而果断接盘,破产重组后首月即扭亏为盈。

  当前,辽宁正在深入推进新一轮全面振兴,全省上下砥砺奋进、发奋图强。作为国企重镇,24位省属国企主要负责人参加了这次峰会,拿出48个项目吸引民企与国企进行股权合作,与部分民企达成多个合作意向。省国资委主任李伟说:“我们欢迎广大民营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我省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国企做大做强。”

  刀刃向内抓改革

  在民企500强榜单的第267位,是一家土生土长的辽宁企业——禾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由7位高知型人才联手创办至今23年的禾丰牧业,已发展成为饲料行业东北最大、全国十大领军企业,拥有饲料、肉禽产业化、原料贸易等三大核心业务。

  “禾丰牧业能入围民企500强,离不开这片沃土。”董事长金卫东说。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但以往南运的大多是“原字号”粮食,一度造成山海关运输不堪重负。禾丰牧业利用本土粮仓优势,在从“粮”到“食”,从“饲料”到“肉蛋奶”,从“吃饱”到“吃好”的转换中抓住了商机。

  除了厚重的工业文明和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辽宁省还拥有1700多家科研机构、115所高校,53位两院院士和分布于各行各业的460万产业技术工人。虽然拥有丰厚资源,但长期以来营商环境备受民营企业家们诟病,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市场机制并不健全,政策落地难,执行僵化效果差。

  不辩解,不诿过,刀刃向内,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是辽宁省改善营商环境、重塑形象的“三板斧”。

  近年来,东北开始重视优化营商环境,辽宁省在这方面走得最快。2015年辽宁省出台了全国首部优化营商环境的地方性法规《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配套制定贯彻落实措施,奠定了营商环境建设的法治化基础。随后又组建了全国第一个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工作格局。

  亮家丑不护短,追责任不手软。针对招商引资中承诺不兑现、服务不到位、吃拿卡要不作为等行为,辽宁痛下狠手,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44人,组织处理153人。对发现的142个未履约项目持续跟踪督导,偿还政府欠款95.4亿元。

  在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东路19号,有一幢普通的商住楼,2015年12月以后,因为辽宁省政务服务中心的入驻而成为一个地标式建筑。3年多来,这幢6145平方米的三层建筑,因为“一站式服务”“中心之外无审批”,成为辽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实物见证。376项证照即办即给,284个事项“最多跑一次”,40%的业务即来即办、立等可取,企业开办时间统一缩短至3.5天。

  营商环境的改善激发了民间投资活力。今年1至8月份,辽宁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42.9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6.5%,注册资本(金)9566.5亿元。其中新登记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数量均出现较大增幅。

  来辽投资兴业成热潮

  阔别家乡十几年的张玉富再度回到辽宁,带来的是总投资530亿元的项目。

  张玉富早年曾在东北大学任教,20世纪90年代投身资本市场,后在北京注册成立了中元融通投资有限公司。今年6月,他投资530亿元的中海石化(营口)700万吨/年DCC项目在营口仙人岛开工。“家乡的一流营商环境,让我坚定了投资信心。”张玉富说。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政府理性、企业舒服、市场活跃、竞争公平。”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说,一大波民营资本正在涌向辽宁,资本看重的是东北振兴的政策红利和营商环境的明显改善。

  出山海关,过关外第一县绥中,沿2000多公里“N”字形海岸线,盘锦的精细化工、营口的中海石化DCC项目、恒力集团投资大连长兴岛的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次第排开;与此同时,在内陆城市,总投资约60亿元的智能医疗产业综合体项目签约沈抚新区,大唐集团投资245.7亿元、年产40亿标方煤制天然气项目落户阜新,项目投产后,将通过全长344公里的天然气输气管线,向沈阳、抚顺、本溪、铁岭等辽宁中部城市群供气。

  在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华晨宝马第三工厂即将奠基。这已经是中德企业15年来第三次牵手。15年前,双方第一次“联姻”,华晨金杯与华晨宝马共在一个厂区,部分部件共线生产。这等于宝马的一只脚站在水里,另一只脚仍在岸上,随时可以抬腿走人。到了第二工厂,宝马开始自己花钱购置新家,所有权、使用权实现统一,宝马扎根沈阳的决心显现。今年7月9日,华晨汽车集团和宝马在德国签署了长期发展框架协议,确定在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华晨宝马第三工厂。预计2019年,华晨宝马的整车产能将达到52万辆,沈阳成为宝马集团在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

  “2004年宝马在中国的销量约为1万辆。现在年销量已达60万辆,十几年间累计销售了200多万辆在沈阳生产的宝马汽车。我们与辽宁创造了合资合作的奇迹。”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业绩是沈阳送给宝马的定心丸。

  以往辽宁民企开会,经常是清一色的东北话,现在已经变成南腔北调大合唱了。建峰科技集团董事长杨建锋是浙江温州人,1983年,19岁的他只身一人来东北闯天下。大连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让他赚得了第一桶金。1999年在大连高新区创办首家公司的杨建锋,如今已是拥有7家公司、资产超5亿元的科技集团掌门人。

  香港新华集团主席蔡冠深来辽宁投资兴业已经28年,是来辽宁时间最早最长的香港企业家之一。如今还捐资支持东北大学,与辽宁大学合作办学培养国际化人才。

  今年1至6月,辽宁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39.1亿元,同比增长12.1%,高于全国平均增幅6.1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国第五。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民营企业到资额增长49.7%,占全省的44.2%。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因为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滋润而愈加肥沃的东北黑土地不会辜负每一位耕耘者。抓住不可多得的辽宁机遇,借势而为,民营企业必将在这片沃土上有新作为、新提升、新发展。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24日 01版)

[责任编辑:孙佳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