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侗锦新篇
2018-09-29 03:17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唐湘岳 龙军 光明日报通讯员 唐慧

  “不能让老祖宗留下来的优秀手艺失传。”7月中旬,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侗锦织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欧瑞凡,对前来拜师学艺的湖南女子学院师生们说。

  通道侗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色泽绚丽、图案精细,被称为“锦中之锦”。侗锦曾一度濒临失传,2009年欧瑞凡开创“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侗锦的保护传承出现了大转机。

  危机

  侗锦是侗族妇女通过母女或近亲代代相传的纯手工编织品。欧瑞凡12岁起向妈妈学习侗锦织造技艺。

  “小时候的口水兜、配有银饰的侗锦帽,都是我妈妈亲手做的。每一次经纬的穿梭,都会导致图案的变化。我觉得特有趣,越织越来劲。”欧瑞凡已成为中国织锦工艺大师、国际工艺美术大师、侗锦织造技艺项目代表性市级传承人、侗锦品牌创始人和呀啰耶侗锦织艺有限公司的创办人。

  侗锦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以至汉代。两汉至唐宋时期,侗族先民的纺织技术和印染工艺已有长足发展,明清时期,侗锦进入繁荣阶段,以其工艺精巧而著称。侗锦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需要经过扎棉、纺纱、染纱、绞纱、绞经、排经、织锦等10多道工序,每一道都需由织娘手工制作,工艺复杂、做工缓慢,即使是工艺熟练的织娘,从早到晚也只能织出5厘米到30厘米的侗锦。

  欧瑞凡认为,侗锦的精细仅次于云锦。云锦制作材料高端,做工精细华丽,需四五个人同时操作。土家族织锦使用的线较粗,布料较厚,不便于制作服装。侗锦使用的线较细,其优势在于薄、精细、花纹多,可广泛用于制作多种生活用品,可一人独立完成。

  2007年,欧瑞凡在通道县文化局分管非遗申报工作时发现,面对现代工业的冲击,农村大量织机被闲置在角落蒙尘,有的甚至被拆毁当柴烧。青壮年侗族妇女成批地外出务工,留在村寨的老人大多已经两眼模糊不能织锦了,随着老艺人不断谢世,侗锦织造技艺面临着失传境地。眼看着老祖宗积累留下来的2000多年的优秀文化遗产即将消亡,欧瑞凡十分痛心,她决心要抢救侗族优秀文化。

  转机

  7月13日,湖南女子学院师生们来到呀啰耶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欧瑞凡带领师生参观侗锦展厅,详细介绍了侗锦的图案和色彩。欧瑞凡说:“我喜欢和高校师生们交流,一方面能让年轻人认识侗锦,另一方面他们总能给我带来创新的好点子。”

  不断深入侗寨采风和调研后,欧瑞凡向县里建议:“必须做产业,才能保护我们的国宝侗锦。”2009年,欧瑞凡辞去县文化局领导职务,创办呀啰耶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运用 “非遗+公司+基地+农户”的开发模式,生产基地辐射全县。2011年11月,呀啰耶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称号。

  此前,侗锦始终自给自足,没有走入市场,更谈不上产生经济效益。开发侗锦产品,走向市场,许多人产生了疑惑。欧瑞凡开始了她的第一步,开办侗锦织造技艺培训班。虽然做了大量宣传动员工作,但是来报名的妇女寥寥无几。她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动员妇女参加侗锦织造技艺培训,结果妇女们一见她就跑。持续动员3个月,村里的妇女们终于被她的精神感动,培训班如期举办。目前,侗锦织造技艺培训班已举办21期,培训了4000多名织锦爱好者。

  欧瑞凡的创意一个接一个。湖南侗锦博物馆、侗锦生产培训基地、侗锦织造技艺传习所、亚哇帕哇侗锦坊、呀啰耶侗锦织艺坊、亚哇帕哇侗锦艺术团、侗锦旗袍艺术团、侗锦编织协会等先后诞生。几年来,欧瑞凡接待参观、来访5万多人次,展示展演侗锦织造技艺150多场次,举办侗锦织造技艺大赛15次,演出侗锦歌舞节目500多场次。

  为了使侗锦物尽其用,得到有效传承,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欧瑞凡经常到各大高校参加交流学习,自学色彩搭配,将富有侗族特色的色彩搭配现代化审美元素,对侗锦的文化内涵、花纹图案等加以改良突破,创新设计了一系列侗锦产品,小至手机壳、披肩、挎包,大至壁画、旗袍,最大限度使侗锦融入日常生活。

  此外,欧瑞凡不放弃任何向外界推广侗锦、宣扬侗族文化的机会。参加湖南省党代会期间,她把自己住的房间布置成一个小型侗锦展览馆,让更多人了解侗锦的传世魅力。今年,欧瑞凡先后参加了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全国革命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国际妇女手工艺品博览会、中国国际家纺博览会等博览会、交易会,大大提高了侗锦的社会认知。

  契机

  织娘王仁梅听力有残疾,外出打工无望。丈夫年龄大,两个孩子在上学,生活困难。欧瑞凡上门请她来参加侗锦织造技艺培训班,安排老师帮助她,免费给她纱线,并把织锦前的所有流程全部做好,她只需要织锦就可以了。

  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欧瑞凡在县电视台当记者时,对各村情况了如指掌。她认为发展侗锦是最接地气的产业,既能帮助广大农村妇女稳定就业,脱贫致富,又能有效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侗锦织造技艺,“当织娘们拿着织好的侗锦来换工资时,有的几千元,有的上万元。看到她们高兴的样子,我心里甜丝丝的,感觉自己做了很有意义的事”。2013年,70多岁的阿婆粟兰英看到织锦可以赚钱,就来公司要求做事。考虑到阿婆年纪太大,欧瑞凡没有同意。

  阿婆反复来找欧瑞凡,第五次时阿婆难过地问:“你给别人安排,怎么不给我安排?”

  欧瑞凡解释:“您年纪大了,眼睛也不太好,万一织错了、织不好怎么办?如果收了您织的锦,质量不达标,我也不能卖给顾客,您白白花费了时间和精力。”

  阿婆哭了起来:“我要织不好,你不要我的就是。”

  欧瑞凡心软了:“只要你织得好,我就一定收你的!”

  阿婆高兴极了:“我会织,还会用黑线和金线挑织哩!”

  阿婆交来侗锦作品,欧瑞凡惊讶地发现阿婆织的是难度最大的彩锦,而且一点差错都没有,阿婆成了公司的长期织女。

  阿婆拿到第一笔工资时说:“谢谢你啊!”

  欧瑞凡回答:“我该谢的是您啊!”

  湖南女子学院的师生被侗锦的魅力所征服。精致细密、寓意美好的花纹,极富民族特色、简洁大方的色彩,给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带来灵感,她们兴奋地用画笔记录着侗锦独特的美丽。

  7月14日,拜师仪式在侗锦织造技艺传习所举行。欧瑞凡勉励湖南女子学院的师生:“很高兴收你们为徒,要努力推进侗锦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将侗锦文化发扬光大。”

  仪式结束后,师生们上机操作体验,学生陆丹的衣服被汗水浸湿,她擦着额头上的汗说:“织娘老师们太辛苦了,我这么年轻,用腿部发力去牵动织机都很困难。”学生杨欢说:“无论是色彩搭配还是图案设计,侗锦都符合大众主流审美。现在侗锦的产品种类不断丰富,侗锦一定会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喜爱。”

  脱贫攻坚,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乡村振兴战略……如今,古老的侗锦艺术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29日 02版)

[责任编辑:潘兴彪]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