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作者:蒋毅坚(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校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九个坚持”,强调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要求我们办教育不能割裂中国的传统和国情,尤其进入新时代,必须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于高校而言,人才培养是核心任务,而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就是要全面提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
毕业典礼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全面提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首先要做到“两个明确”。一是要明确办学定位和目标,二是要明确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因此,全面提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应提升三种能力:
要提升立德树人的能力。高校决不能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应使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首要任务,也是检验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所在。三尺讲台虽小,但立德树人责任重大。教师要回归课堂、用足用好课堂。要利用好各种教育教学实践平台和载体,深化“第二课堂”教育。在高校,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绝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期间的碎片化叠加,而是应当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导向,通过顶层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点和各个要素根植于培养方案的各门课程、各个实践环节中,且相互联系、形成体系。
要提升使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的能力。全面发展是指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以发展。个性发展是指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学生个体在需求、生活习惯、性格、能力、志趣、价值观念等方面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发现、形成和提升具有个体特点的技能或能力。学校要竭尽全力为学生全面而个性地发展提供“量够质优”的教育资源支撑,形成具有一定弹性的培养体系。
要提升使学生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人才培养能力强不强,不只是看学生入学考试分数高不高,而是看学生经过本科或研究生阶段培养后,在入学起点上有多大提高?与同龄人的竞争力有没有增强?在工作岗位的适应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怎么样?这是人才培养的硬功夫、真本事。因此,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健全完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使学生适应全方位、深层次的大变革时代背景,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不断创新,使学生有自我成才的渴望,有成长的收获和快乐,才能获得长远健康的发展。
基于以上要求,全面提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需立足以下几个着力点:
着力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打造一批教学科研团队。加强学生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完善学生工作模式。着力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上下功夫。高校要结合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自身发展特色,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国际合作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在推进科教融合上下功夫。推进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水平人才培养。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使教学内容更生动直观,使学生了解到科技前沿,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寓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教育于知识传播之中。着力在增强服务社会本领上下功夫。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应向社会要教学资源。高校要以服务求生存,以服务谋发展,通过服务增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本领,通过服务赢得学校发展的新天地。着力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上下功夫。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学校精神为核心,以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建设为载体,弘扬校训精神,倡导育人文化、学术文化,提倡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努力构建体现历史内涵、时代风格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丰富学校精神内涵。着力在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上下功夫。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通过国际化助推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扩大学生出国留学、访学、游学规模,拓展国际视野、了解多元文化。加强境外培训和访问交流,提高教师和干部的育人能力和管理水平。学习借鉴国外大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经验和教学资源,建立与国际实质等效的教育质量标准。着力在健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上下功夫。抓质量就是抓责任、抓标准、抓激励、抓评估。质量保障的关键是形成长效机制,要建体系、成闭环,分级管理,内外联动。着力在加强人才培养服务保障上下功夫。切实保障对人才培养经费的投入,优化投入方式、推进资源共享、提升经费使用效益。大力建设平安校园、美丽校园、智慧校园。理顺健全政策规章,制定有利于学生发展、学生学习、取得学习成效的服务管理制度与机制,共同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