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定海三总兵:忠烈齐仰

2018-10-13 04:17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光明日报记者 曾毅 光明日报通讯员 干杉杉

  一轮旭日从东海升起,波光粼粼的海水环绕着舟山群岛。“今月曾经照古人”,今天的太阳也一定记得那一年,为了守护祖国的东大门,镇守舟山定海的三位总兵那不屈的头颅和5800名将士为国捐躯的热血。

  那是6个不休不眠的日夜,书写了一段抵御外敌、浴血奋战的民族气节史。

  鸦片战争时,英军对占有重要战略位置的舟山蓄谋已久。

  1841年9月26日上午,29艘英舰运载着4000多名侵略者向舟山定海城集结而来。激战3天,守军奋死抵抗击退了敌人无数次进攻,却也暴露出因装备落后带来的明显弱势,伤亡重大。要想取胜亟须外援,可当时的浙江总督却因贪生怕死而坐视不救。29日、30日两天大雨不止,给守军作战和生活带来了极大困难。而英军却趁着大雨占据了五奎山岛,又从鼓浪屿等地调来了增援部队,敌我双方兵力悬殊。10月1日早晨,风停雨止。英军利用大雾掩护,倾巢出动,从晓峰岭西面登陆,一路攻土城,一路攻晓峰岭,一路攻竹山门。三位总兵终因弹尽援绝而牺牲,5800名将士同时壮烈殉国。

  这是鸦片战争中战斗最激烈、牺牲最多的一战,也是中国近代人民革命斗争的光辉起点。

  定海三总兵,分别是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在英军来侵的时候,原先守城的他们分守要地,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守晓峰岭,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守竹山门,总兵葛云飞坐镇土城。

  葛云飞,杭州人。他30岁时中了武举人,不久又中武进士,一直守卫在东南海疆,1838年任定海镇总兵。1840年7月英军第一次攻陷定海时,正在老家丁忧守丧的葛云飞穿上母亲亲手将白衣麻绖染黑的孝衣,带着父亲“为国驰驱,折冲御侮”的遗训返回大营。1841年10月1日,在土城作战的葛云飞得知晓峰岭、竹山门失陷和其他两位总兵殉国的消息时,平静地对同乡亲兵说:“这是我尽忠的时候了。”他挥舞大刀率先冲出土城迎面击战侵略者,逼退敌人2里多。他的右脸被砍,全身受伤40多处,满身溅满了自己和敌人的血污,直至被子弹击穿胸口。牺牲后的他仍“立于山崖不仆,手擎宝刀作杀敌状,左目霍霍如生”,时年53岁。

  王锡朋,天津人,也是武举人,以骁勇善战驰名。在那场战斗中,他死守阵地,连续五天五夜的交战让英军的洋枪大炮难以攻克。最后一天的拂晓,英军由内奸向导领路,在大雾的掩护下从晓峰岭西海岸螺头偷偷登陆。王锡朋身先士卒,左冲右突,杀敌无数。一发炮弹在王锡朋身边炸响,一条腿被打断的他仍手举大刀,砍杀蜂拥而来的英军。他殉国后,恼羞成怒的英军对着他的尸体持刀乱砍,直至血肉模糊,辨认不清。王锡朋是三总兵中牺牲最早的,也是唯一没有找到遗体的,时年56岁。

  郑国鸿,湖南凤凰县人,出身行伍家庭,1840年升为处州镇总兵。最后的厮杀中,他将大印交给部下,冲入敌阵。虽受伤数十处,他仍挥刀奋力拼杀,直到被子弹击穿胸膛,时年65岁。为了表彰他的忠节,清政府派了20多艘官船,由宁波出发护送他的灵柩到湖南溆浦县大江口镇岩坪村老家厚葬。

  “那六天洒落五千人英雄血,这一仗打痛每一颗中国心。”当战争的硝烟散尽,曾经的战争遗址如今已经成为舟山鸦片战争遗址公园,被列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鸦片战争纪念馆、三总兵纪念广场、百将题碑、三忠祠、抗英阵亡将士古墓群,一个个建筑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惨烈而悲壮的历史,也接受着后人对民族英雄们英勇卫国的敬仰。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13日 04版)

[责任编辑:王丽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