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对话】
主持人: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单 波
嘉 宾: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 程曼丽
澎湃新闻网常务副总编辑 李 嵘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主任 于运全
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 王 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国家形象的展现与传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永远在路上、在实践中的行动,这种行动需要每一个公民的参与。在以“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中,专家围绕主题展开讨论。
单波:文化传播和国家形象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何推进文化传播,更好地树立中国的国家形象?
程曼丽: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以“中巴经济走廊”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巴基斯坦当地舆情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中发现,当地十分重视“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的利益问题,比如偿还投资债务给当地经济带来的压力,工程中标企业中当地企业的占比多少,工程路线选择与当地家族利益的矛盾等等。以此为例,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不同国家所关心的问题都应该成为我们在国际传播中高度重视的问题。树立国家形象、进行国际文化传播,需要政府、智库、高校、媒体等形成合力,整合资源。要改善国际传播中“他强我弱”的现状,首先要立足互联网技术高度普及和发展的时代现实,进行国际传播能力的共建,政府、主流媒体乃至企业都应该是共建的主体。企业员工及出国旅游的游客的言谈举止都代表着国家形象,由此,国际传播能力的共建也包含着公民素养的建设。
李嵘:当前世界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澎湃选择了一条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叙事风格的传播道路,通过对一个个普通人的报道,让外国更加了解中国。从传播的角度来看,澎湃能在对外传播中取得不错的效果,首先是将受众国家熟悉的语言、视角与我们对自己国家的了解和认识结合起来,通过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其次是与读者积极互动,通过互动对新闻内容进行二次开发;最后是利用短视频等方式突破语言限制,为用户提供一个观察中国的最佳角度。
于运全:近年来中国国际形象稳中有升,东方大国、文明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已经鲜明确立。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国家建设的高品质、国民的高素质才能带来国家形象的高颜值。“一带一路”建设5年来,我国扎实推进国际合作倡议,随着项目的落实和沿线国家人民获得切实利益,中国理念的影响力也随之在沿线国家得到实际提升。每个人、每家企业、每件产品都是国家形象的一块“拼图”,只有打磨好每一块“拼图”,才能建构真实友好的国家形象。
王战:文化和国际形象的传播都离不开文化本源。国家形象是由一个国家的人民对自己文化的认知和外国人对这一国家文化的认知叠加形成的。判断一种文化是好是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主观的,一种是客观的。主观的判断是感性的、直观的,认为不符合自己文化、不符合自己习俗的东西都是错的,这就使得主观的判断或者是有偏差的,或者是非理性的。只有把个案通过科学的方法观察分析,经由逻辑思维进行判断才是理性、客观的。国家之间形象的感知,尤其需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关于文化传播,最重要的是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使我们愿意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进而学习并掌握对方的文化。
(光明日报记者底亚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