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北京海淀:以创新引领发展

2018-11-05 04:0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

  光明日报记者 董城

  北京市海淀区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所在地,也是全国首个科技园区的发源地。

  改革开放40年来,海淀区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以服务促进创新、以创新引领发展。早在1978年,海淀区就率先制定了《1978年—1985年科技发展规划》,当年9月,海淀区工商局恢复建制,是全国最早恢复设立专门市场管理部门的地区。

  1988年,北京市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在中关村设立,配套的二部三所(企管部、行政联合部、财政所、工商所和税务所)也相继成立。当时,根据相关政策法规,试验区工商所不具有发照职能,给新技术企业造成了许多不便。海淀区经过反复研究,最终想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工作机制,试验区工商所同时也是登记二科,破解了服务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瓶颈。

  2016年,海淀区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登记试点,推行“互联网+工商登记”的新模式,实现“足不出户办执照”,工作效能提升显著。今年以来,海淀区通过电子化登记方式核发电子营业执照多达2.1万户。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深刻把握“四个中心”城市定位,以“三城一区”(即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抓手,全力推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海淀区适时提出,以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服务创新发展,全力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开启了服务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围绕打通创新发展的“堵点”和“痛点”,海淀区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措施》,内容包含原始创新能力跃升、创新型企业“3×100”、城市空间更新、创新服务“码上办”等“九大计划”和“七大行动”,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深受民营企业欢迎,被亲切称为“海淀创新16条”。

  海淀区内有北大、清华、北科大、中科院等一批“大院大所大校”。长期以来,高校院所等科研机构与企业接不上头,科研成果研发出来后落不了地,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海淀区坚持问题导向,下决心破解创新主体跨越科技成果转化难题,陆续印发实施《关于加快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措施》及任务分解方案,形成包含77项具体任务的分解方案和38项政策清单,使相关措施切实落到实处,并在全国率先推出概念验证支持计划,填补了高校院所等科研机构研发成果与进行市场化产业化成果之间的空白。

  围绕着产业布局和引导,海淀区向创新环节的前端和顶端发力,不断优化基础研究布局,涵养高精尖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建设和网络空间安全领域重大研究平台落地,北京脑科学和类脑研究中心相继成立,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石墨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平台建设取得积极阶段性成果。邀请姚期智、薛其坤、张首晟、张翔等15位国内外顶尖科学家担任区委区政府科学顾问。设立全市首只由区级政府、民营企业与自然科学基金联合设立的原始创新基金。

  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海淀区地区生产总值达3060.8亿元,居北京各区县首位。数据显示,海淀区属地内引领科技创新的信息行业和科研行业占地区经济比重高达一半以上,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八成,依靠科技创新激发活力的顶层设计,取得明显成效。

  层出不穷的新产业高科技背后,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支撑与引领。发端于“科学的春天”的到来,一大批科研工作者和企业家始终胸怀“产业报国”崇高理想,把追求个人价值与国家、民族强盛紧紧联系在一起,紧跟每一次科技革命浪潮,把握每一个瞬间机遇,大胆探索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这种独特的创新精神在北京海淀区源远流长,薪火相传。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05日 04版)

[责任编辑:王丽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