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他的名字镌刻在中国石油炼化发展进程中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他的名字镌刻在中国石油炼化发展进程中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8-11-05 04:0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追思】

他的名字镌刻在中国石油炼化发展进程中

——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侯芙生

光明日报记者 张翼

  10月3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侯芙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侯芙生,这是一个不为一般人所熟悉的名字,却深深镌刻在中国石油炼化发展的进程中。在石油炼化行业内,许多科技人员说:“我们虽然没有机会和侯院士共事,但我们都是他的学生。”

他的名字镌刻在中国石油炼化发展进程中

侯芙生  资料图片

  斯人已逝,但知识长存。他所主编出版的《走向21世纪的中国石化工业》、《中国炼油技术》第三版、《炼油工程师手册》等著作是石油石化行业图书馆的必备书籍,不仅获得了国家级科技图书技术进步一等奖,更是石油炼化科技人员的教科书。

  “可以说石化行业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侯芙生的贡献。他的人生经历与共和国炼油石化行业的发展密切关联。”任职于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的董亚峥博士告诉记者,他因为中国科协牵头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而与侯院士结缘。

  1950年夏天,侯芙生辞去教师职务,奔赴吉林,参加祖国的工业建设。从那时起,侯芙生就将自己的人生与国家炼油石化行业的发展密切联系起来。从页岩油加工到参与国务院石油化工综合利用规划、全国石化工业体制改革、成立中石化总公司、润滑油行业发展、参与国家重大石化工程技术攻关……石油炼制成为侯老终身从事的事业。

  “直到八十多岁,侯院士仍然亲临生产装置一线,爬上反应器、蒸发塔、加热炉等关键部位,亲自查看。他提的意见建议可靠性、指导性很强,一直得到行业的公认。”董亚峥说,“侯院士的夫人袁亚英将他的照片、日记、笔记等材料捐赠给采集工程项目。在直接接触中和资料搜集的过程中,侯院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对于石油炼制主要工艺、原理、基本流程,如常减压、催化裂化、加氢裂化、延迟焦化、催化重整等专业知识信手拈来。”

  在儿子侯仲白眼中,父亲对于他们三个孩子来说是小时候的不解和陌生,是成年后的自豪和敬重。“小时候,父亲老出差加班。即使回家也总是学习、看资料到很晚。”侯仲白告诉记者,自己长大后从炼化行业的工具书上看到父亲的名字,从整个行业的历史进程中读到父亲的贡献,才真正懂得父亲的人生。

  “他一直都是典型的学霸,出差日记写得密密麻麻的。”说起一起走过了68年时光的侯芙生,袁亚英饱含深情,“家里的三个孩子几乎是我一个人带大的,我没有任何抱怨,一直支持他的工作。”

  侯芙生的求学路很艰难,小学和中学曾因为学费问题多次失学,也曾因为战争原因肄业开始逃难,辗转多地,最终考入位于福建建阳的暨南大学。1950年,侯芙生应聘到东北石油十厂工作,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5年后即成了工厂的代总工程师。20世纪80年代末期,将近70岁的侯芙生,开始学着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编程等工作,是总公司技术干部中最早使用计算机工作的人之一。

  1956年侯芙生调到石油部工作,组织制定了用新疆低凝原油生产多种特低凝军用油品的生产建设方案,组织实施了润滑油生产新流程,组织参与了催化裂化、加氢裂化等重大项目科技攻关,制定提出了油化纤综合利用发挥最大效益的规划方案,为我国炼油工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3年7月,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侯芙生从石油部调到中国石化总公司,负责炼油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工作。在中国石化工作期间,侯芙生组织参加了渣油加氢处理等多项重大科技项目攻关;针对高桥重油催化裂化、扬子加氢裂化和巴陵己内酰胺等一批装置的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多次率专家组深入现场调研,攻克技术难关;参与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为中国石化的持续有效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21世纪,侯芙生跨入了资深院士行列,但他仍活跃在生产一线,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侯芙生参与完成了中国工程院国家重大咨询课题“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我国化工材料发展现状及迈入新世纪对策”以及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重大咨询项目“中国石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课题研究,为国家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制定发展规划及政策提供了参考;经常发表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方面的学术报告,为我国石化工业的持续有效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05日 08版)

[ 责编:王丽媛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