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他将个人情怀融入家国命运”

2018-11-09 04:3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纪念周立波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召开

“他将个人情怀融入家国命运”

光明日报记者 杜羽

  2018年,是作家周立波诞辰110周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馆主办的“纪念周立波诞辰110周年座谈会”日前在京举行。站在今天的历史节点重读周立波,人们对于他的人生和他的作品,有了更多的理解。

  虽然多年讲授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早就读过周立波的作品,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柠最近重读周立波,与过去的感觉大不一样。生动的人物描写、细节刻画,唤醒了张柠儿时听广播剧《暴风骤雨》时的记忆,其中的一些片段甚至还能背诵出来。他坦言:“周立波学习群众语言的能力、描写人物的方法都是非常高超的,过去我们对他的文学素养重视不够。”

  “周立波不是通过想象,而是通过一种实在的东西,通过语言,通过精彩的对白,通过类似人类学家的观察来塑造小说人物,这是他的高明之处。”在湖南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卓今看来,周立波的作品吸收了很多西方小说的写法,“西方文学的那种典雅、优美、庄严都被放在了《山乡巨变》和《暴风骤雨》中。”

  从1940年到1942年,周立波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讲授“名著选读”课。虽然许多讲稿已经丢失,幸存下来的也残缺不全,但翻开学者整理的《周立波鲁艺讲稿》,仍能感受到他的学养与追求。他讲莫泊桑的《羊脂球》,讲歌德的《浮士德》,至少讲了5次托尔斯泰,其中一节是讨论课,他给学员提出的问题是“托尔斯泰对于19世纪的颓废派、象征派的态度怎样”“他的主张有没有不对的地方”……

  “看了他的讲稿,你就知道他对古典现实主义传统的了解是非常深厚的。”张柠说,20世纪20年代外国学者才提出文学陌生化或称奇异化的理论,而40年代初周立波就将其带到了课堂,“他讲司汤达的小说,主要是讲小说的布局和结构,讲人物和情节结构设置中的‘奇异’,这是非常前沿的话题。”

  “他深知普通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文学,更深知人民群众需要什么样的文学去启迪思想,认识新生活、新社会。所以,他自觉地把象牙塔里的文学改造成人民的、大众的文学。”这是湖南省作协主席王跃文对这位同乡前辈的解读。

  而在同为湖南人的湖南省社科联原主席郑佳明看来,周立波的写实主义风格,既是近代以来“湘军”理想主义、爱国传统的延续,又在他的后代中得到传承。

  周立波的儿子周健明,同样以写作农村题材小说而闻名;他的孙女周仰之,人到中年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工作,毅然开始纪实文学创作;他的孙子周牧之虽然不专事文学,但他以学者的视角关注城乡经济,以作家的笔触写作城市、农村经济,也著述颇丰。

  “周家三代人的书,我读过近10本。从1948年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到周健明写农村经济改革的《柳林传》,再到周仰之、周牧之近年的作品,中国70年来发展进步的脉络就蕴含其中。”经济学家张仲梁认为,这既是文学才华的血脉相承,也是家国情怀的血脉相承。

  虽然文学界习惯将周立波、赵树理这两位以写作农村题材见长的作家并称为“南周北赵”,但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孟繁华认为,周立波的创作既不同于赵树理,也区别于柳青,而是努力在赵树理和柳青之间寻找自己的道路:在反映农村新的生活面貌的同时,也注重写地域风情、山光水色,刻画日常生活的画卷。

  “讲好中国故事,没有生动的人物、生动的故事是不行的。周立波的作品生动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的奋斗,不仅中国读者喜欢读,外国读者也可以通过这些作品更好地认识中国。”中国侨联原副主席唐闻生常年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她希望能有更多这样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促进中外文化的相互沟通理解。

  “今天我们纪念周立波这样一位优秀的作家,可以从他的身上感受到中国现当代百年历史的沧桑变化,感受到在大时代背景下,无数像周立波这样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感应时代的召唤,投身时代洪流,将个人情怀融入家国命运。”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文学评论家潘凯雄说,“纪念他们,是为了重温历史、不忘历史,从而在历史语境中科学、理性、辩证看待这一代作家及他们的作品。”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09日 12版)

[责任编辑:孙满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