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
——记“最美退役军人”、重庆市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谢彬蓉
光明日报记者 章文
她在内蒙古额济纳旗艰苦边远地区服役20年,2013年自主择业回到重庆。转业不久的她前往四川省凉山州的教学点,成为一名支教志愿者。4年多时间里,她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教学点支教,带过240多名学生,受到学生和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她就是2018年“最美退役军人”谢彬蓉。
2014年年初,谢彬蓉从网上看到四川凉山需要社会公益人士接力支教行动的消息,这唤醒了她从事教育工作的梦想。在得到丈夫和女儿的支持后,2014年春节一过,谢彬蓉就剪去长发,背起行囊,踏上支教之路。自此,谢彬蓉就像一只候鸟,每逢学校开学,她就“飞”到山里与孩子们在一起,一待就是几个月。
起初,谢彬蓉还没想过要在支教的道路上“长跑”。一次监考,打消了她的去意。那是谢彬蓉支教的首个学期期末,她被交换到乡里的中心小学监考,本以为那里的条件会好很多,但当看到学生试卷上大片的空白,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出来时,谢彬蓉心里很难受。那一刻,她就在心里暗暗对自己说:留下来!留下来!
从西昌太和镇故哲村小学到美姑县尔其乡依惹村小学,再到现在支教的海拔近3000米的美姑县瓦古乡扎甘洛村,谢彬蓉开玩笑说自己是典型的“人往高处走”。扎甘洛村是个只有十几户的原生态小山村,总人口不到180人。村里只有一个教学点,10个学生,谢彬蓉一个人负责学校的所有工作和课程。
学校的教学条件很差,一间土坯房就是教室,没有校门,谢彬蓉用粉笔在教室外的土墙上写上“扎甘洛村小学”,她住的那间土坯房,既是宿舍和厨房又是办公室。跟在重庆城里舒适的生活相比,这里的一切都变得很艰难,吃夹生饭和发芽土豆是常事。在山里支教这些年,因为严重缺水,她从来没有真正洗过一次澡。山里的冬天特别冷,她的手被冻得握不住粉笔。但谢彬蓉并不觉得苦。“在部队摸爬滚打了20年,吃苦已成习惯。”她说,正是有了部队的经历,才使她拥有了面对困难时的那份淡定。
每次,看到孩子们的一点点变化,谢彬蓉的坚持便有了无穷的动力。支教期间,谢彬蓉发现,经济上的扶贫固然很重要,但智力扶贫更重要,她希望孩子们能够用知识改变命运,用知识反哺家乡建设。这样的想法,激励着她用爱心去培育、陪伴那些孩子。
班里最聪明又最调皮的女孩经常逃学去放羊。有一天,谢彬蓉冒着大雨去山上找她,摔得满身污泥也没找到。当天晚上,她带着一个“翻译”去女孩家里做思想工作,她苦口婆心的劝说终于打动了家长。现在,这个女孩已经读初三了。
“有人问我,在山大沟深的大凉山害怕吗?我心里真的害怕,但令我欣慰的是每次放假时,孩子们那依依不舍的目光,家长们十里相送的场景……”谢彬蓉记得,一次她让孩子们写下自己的新年愿望,一个孩子写道:“希望谢老师能永远陪着我上学。”家长们虽然不善言辞,却用一件手工缝制的“格鲁衣别”送给谢彬蓉,那是彝族同胞最真诚的待客之礼。乡亲们已经把谢彬蓉当成高山彝村的女儿了。
“大凉山的冬天虽然很冷,但来自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关心让我感受到无限温暖,我要当好播火者,把这份爱和温暖传递到彝族同胞心里。”谢彬蓉与孩子们约定,下个学期,他们还会相见。“我不会走,孩子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谢彬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