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黄河大合唱》:民族精神的伟大赞歌

2018-12-07 02:3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光明日报记者 郭超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诞生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黄河大合唱》,跨越近80年的历史传唱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赞歌。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人民掀起团结一致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热潮。以国共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起来。在这一背景下,大型合唱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在1939年初的延安诞生了。

  音乐在民族危亡关头发挥了重要作用。丰子恺在《谈抗战歌曲》一文中说:“抗战以来,文艺中最勇猛前进的要算音乐……只有音乐,普遍于全体民众,像血液周流于全身一样。”郭沫若说:“《黄河大合唱》是抗战中产生的最成功的新型歌曲。音节的雄壮而多变化,使原有富于情感的辞句,就像风暴中的浪涛一样震撼人心。”

  《黄河大合唱》这样一部不朽的音乐作品背后,有着一段激动人心的创作过程。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原名张光年,后来成为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率领抗敌演剧队三队赴吕梁山地区工作,在陕西宜川县壶口附近东渡黄河。黄河的惊涛骇浪和船工们搏风击浪的精神,以及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激起了他的创作灵感和热情。1939年初回到延安不久,他就顺利完成了长诗《黄河吟》的创作。

  这部壮美的诗篇深深打动了冼星海,他决定全力为这首长诗配乐,并满怀信心地说:“我有把握把它写好!”由于身体有伤,光未然口授《黄河大合唱》歌词,请抗敌演剧队的队员记录整理。5天后,光未然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歌词。

  由于没有目睹船工奋勇渡河的壮观情景,冼星海多次向负责指挥的邬析零询问黄河的情况,并让他模仿哼唱船工号子。在哼唱的同时,邬析零不断进行解释,还时不时用手做动作。这些都给了冼星海极大的创作灵感。在写作时,冼星海试图创作出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旋律和曲调,因此他避免大篇幅地使用西方宗教颂歌的形式,而是运用了一种既包含中国民族风格特点,又表现抗战时期人们情感的颂歌旋律。1939年3月31日,冼星海将《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曲谱交给邬析零。一部壮丽的音乐史诗在延安诞生了。光未然说:“你是广东人,我应该煲汤慰劳你。”可是那时哪有什么东西给他煲汤。于是光未然想办法搞到二斤白糖,又买到一点肉,请他吃了一顿。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抗敌演剧三队演出。光未然亲自登台朗诵了《黄河之水天上来》。所有队员都深深投入演出中,当他们放声高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的时候,几乎忘了自己是站在舞台上表演。直到演出结束,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队员们才意识到自己在表演。5月11日,《黄河大合唱》的第二次演出举行。这次由作曲家冼星海亲自指挥。冼星海在当天的日记中记录说,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前来观看了演出。乐曲结束后,毛泽东大喊了三声“好”。

  据指挥家严良堃回忆,《黄河大合唱》第一次在国外的演出,是1942年在缅甸曼德勒的云南会馆,由缅甸华侨战工队合唱团演出,连演了3天,由赵沨指挥,李凌任艺术指导,仍旧是光未然朗诵。1949年,纽约联合国大会上,由美国人演出了英文版《黄河大合唱》,《黄河颂》一段由著名的黑人男低音歌唱家保罗·罗伯逊演唱。1956年,在莫斯科演出的《黄河大合唱》,由全苏交响乐团和合唱团演出,李德伦指挥,郭淑珍演唱《黄河怨》一段,严良堃担任艺术指导。那次郭淑珍唱中文,合唱团唱俄文。1964年,日本人在神户演出了《黄河大合唱》,是用日文唱的,据说在翻译“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一句时,他们还问“鬼子”是什么意思。1995年,抗战胜利50周年,赴美定居的中央歌剧院原指挥姚学言带领一个规模庞大的美国合唱团来北京演出。外国人到中国唱《黄河大合唱》,这是首次。

  严良堃在《我与〈黄河〉60年——答黄叶绿同志问》一文中说,《黄河(大合唱)》的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的知名度和劳动的价值在于奉献给人民,并留存在人民心中的真正的精神财富。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07日 03版)

[责任编辑:王丽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