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是普通人,赶上了好时代”

2018-12-11 04:0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编者按

  改革开放40年,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也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从消费内容到出行方式,从外出旅游到“候鸟”式养老,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光明日报记者采访了四位普通人,他们衣食住行方面的变迁,展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城乡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也从侧面折射出改革开放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的历史进程。

“我是普通人,赶上了好时代”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一个“新城市人”的生活“三部曲”

  光明日报记者 张翼

  今年50岁的李艳军是河北涞水县的农村人,上世纪90年代来到北京打工,从开始在建筑工地干重体力活儿到后来拿下水暖工和电工的双职业技能证书,成为一家大型事业单位服务中心的长期合同工,20多年间,李艳军已经成长为一个“新城市人”,消费也随着收入的增长在不断的升级中。

  “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李艳军和记者聊起40年来的变化不断地发出感慨,“我们涞水过去是国家级贫困县,位于环北京的贫困地带。我家里有三个兄弟姐妹,父母完全靠种地为生,小时候家里穷,都不记得自己花钱买过什么喜欢的东西。等到成家有了小孩后,日子好一些了,但辛苦一年种地也只是勉强够吃喝,手里根本剩不下钱,只有过年才能给孩子买身新衣服。不想一直穷下去,就来北京打工。刚开始没有什么技能,挣钱很少,一个月也就100元,省着用也剩不下多少,消费真说不上,连衣服都很少买,身上穿的除了工作服很多都是干活时认识的北京热心人送的。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越来越好,我们两口子也勤快。所以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现在一个月4000多元工资,还有‘五险一金’,心里踏实。吃喝穿用都不用算计了,电视、洗衣机、手机等电子产品都买了。前几年,我们还在老家县城里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楼房,去年又花11万元买了一辆小汽车。”

“我是普通人,赶上了好时代”

  李艳军说起自己40年间的消费升级笑声不断,他的故事也印证着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呈现的中国人生活变迁“三部曲”:1978—1991年——人民生活稳步解决温饱;1992—2000年——人民生活实现总体小康;2001—2017年——人民生活迈向全面小康。

  数据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居民收入节节攀升,消费水平大幅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1559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66262亿元,年均增长15%。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收入继续快速增长,分配差距进一步缩小,消费结构继续改善,生活质量继续提高。

  “我老家离北京有90公里,2017年买了小汽车后,我在春节前开车回老家看望双方的老人和亲戚朋友们。我们特意去采购了老人们喜欢的茉莉花茶、稻香村的京八件等年货。当时我80岁的老父亲还在世,他高兴得合不拢嘴,一再嘱咐我们要好好工作,要对得起国家的好政策。”李艳军动情地说,“我父亲今年3月份去世了,他走之前看到我们有车,有房,小外孙也该上学了,他老人家也放心了。”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城乡居民从吃穿住用的品质,到能够享受的医疗教育服务水平,都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生活质量不断提升,食品支出比重明显下降,服装时尚化,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移动电话、计算机、汽车走入寻常百姓家。2017年,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35部,计算机80.8台,家用汽车37.5辆;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46部,计算机29.2台,家用汽车19.3辆。

  “现在想吃啥喝啥都可以随便买,我们都开始注意健康生活,锻炼身体。衣服鞋帽一年总得添几套自己喜欢的。前几年旧衣服鞋什么的带回老家还有人要,现在农村的生活条件也好了,超市和网上购物又方便又便宜,自己买的都穿不坏,旧东西都没人要了。”李艳军告诉记者,“我现在最关心的是小外孙子的教育,家里人也愿意在教育上消费。今年他上小学了,我们给他在老家的县城选了一个收费的寄宿学校。小外孙放假时我有时间就开车去接,我工作忙他姥姥去接。得益于京津冀一体化,北京和河北之间已经通公交车了,坐917路公交就可以到达涞水县城,刷卡还可以半价。”

  “还有让人想不到的高兴事,现在北京的公租房也惠及我们农民工了。已经有资历比我早的同事分配到了公租房,今年春节将搬入新居。我也在排队申请,过两年也有希望租住新房了。”李艳军说。

  40年未停下的旅行

  光明日报记者 鲁元珍

  打开郑泽平的朋友圈,犹如打开了一本旅行地图册:墨西哥曼萨尼约港温暖的夜,秘鲁利马艺术馆的前尘往事……新奇美丽的异国风光之间,总会看到郑泽平优雅平和的笑脸……这场从今年9月开启的邮轮环球之旅,今天已经走过了大半。尽管已经年过花甲,但郑泽平仍然走在她所热爱的旅行之路上。当邮轮停靠在夏威夷港,郑泽平向记者回忆起了她青春岁月里的旅行时光。

“我是普通人,赶上了好时代”

  1980年的夏天,郑泽平在北京上大学二年级,物质条件不算丰富的年代,却挡不住年轻人想要出门看世界的渴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对我们学生的影响很大,我们觉得旅行是必要的实践。”郑泽平告诉记者。

  于是,她和几个同学攒了一些全国粮票,用粮票换了整整一脸盆的鸡蛋,然后将鸡蛋在脸盆里用盐腌上。暑假到了,他们带上腌好的鸡蛋,装上一书包8分钱一袋的方便面和一些蒜,买了几张硬座火车票,就这样踏上了旅途。

  “我们到山东曲阜拜了孔子,登了泰山,去了李清照的故居,还坐船去了烟台、青岛、大连、天津等很多地方,花了100多元,那是我们第一次见到大海。为了节省住宿的费用,我们曾经睡在澡堂里,睡在海边的长椅上。一路上尽管有点辛苦,但大家都感到欢乐无比。”郑泽平回忆说。

  这一次长途之旅,让一份对旅游的热爱在郑泽平心里生根发芽,她与爱人王东元也是在那时结下了缘分。几十年的时间里,他们夫妇二人走遍了中国所有的省区市,将足迹留在世界各地,也成为中国旅游发展的见证者。

  改革开放伊始,旅游业开始从外交事业向经济产业转变,景区逐渐打造起来,完善了设施,并对游客开放,也迎来了像郑泽平夫妇这样的第一批旅游者。但对大多数国民来说,旅游还是一件很陌生的事,那时,中国人均出游只有0.2次。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对中国公民开放了大门,“新马泰”成为中国人走出国门的第一站。郑泽平回忆道,“20年前刚刚出国旅行时,感觉物价很高,不太舍得花钱,那时中国游客出国的也比较少。”

  如今,人们的腰包鼓了,消费能力强了,旅游也从少数人的活动变成了大众的消费,国内外知名景区都迎来了大量中国游客。“现在,人们的生活富裕了,都想出去看看,世界各地都有中国游客的身影,到处都有了中文服务。”

“我是普通人,赶上了好时代”

  从第一批出国旅游热潮,到第一个黄金周,第一次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到如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游客免签证或落地签。2017年,国内旅游市场接待50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57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101.15%,人均出游达到3.7次。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就业的贡献率均超过10%。旅游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成为人民群众重要的文化消费方式。

  人们的旅行方式也更加多元化,自由行的比例逐渐超过了跟团游,自驾游、邮轮游流行起来,旅游产品越来越多样化,旅行方式也从单纯的景点观光向更注重目的地文化体验转变。

  退休以后的郑泽平与爱人不仅一次次地踏上他们最爱的旅途,还肩负起了传播文明旅游的责任。在旅途中,他们帮助其他游客解决困难,帮助不会英语的游客翻译,也为大家讲解当地风俗和注意事项,甚至在旅行的邮轮上办起了讲座。2016年,她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好游客”,又被聘为北京市文明旅游公益大使,她将自己多年来的旅行经验和感悟分享给了更多人,也向世界传播着文明旅游理念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现在乘着邮轮进行环球旅行,感触很多。走过的地方越多,就越感受到强大的祖国是我们坚实的后盾。”郑泽平说道。

  “如今的老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光明日报记者 李慧

  12月5日,天气严寒,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老年大学的教室里却暖意融融。一群银发学员们正在这里上书法课,他们或提笔书写,或磨墨观看,或低声交流。身穿一袭红外套的唐满珍在女学员不多的教室里,显得十分打眼。

  今年64岁的唐满珍是土生土长的东安人,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与丈夫唐和平都是湖南华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子企业东安石矿的退休职工。

  “老年大学开设乐器、书法、舞蹈、拳剑等9个专业14个班,有800多名学员,教学内容丰富,一年四季参加县里文化节庆活动不断。”书法课一结束,唐满珍向记者热情地介绍老年大学的基本情况。

  “接下来是舞蹈班的课,我们正为县春晚准备节目。”唐满珍来到舞蹈教室。虽然舞蹈课时间未到,但老年学员们已整齐地来到教室开始排练。“一二三四、二二三四、三二三四……”随着节拍,唐满珍融入队伍中,一招一式,满眼含笑又一丝不苟。

  2009年退休后,唐满珍就成为东安老年大学的一名学员,从交谊舞、民族舞到书法,一周3节课,她很少缺勤。“活到老、学到老”,成为她的口头禅。

  唐满珍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育有13个儿女,只有6位长大成人。唐满珍是家里最小的女儿,在她的记忆里,小时候吃不饱、吃不暖是常事,曾经连续3个月吃红薯拌饭的经历让她刻骨铭心。“父母一辈子没离开过东安,晚年生活也就饲养鸡鸭,带带孙子,偶尔看看露天电影也是一种奢侈。”唐满珍满是感慨地回忆着,30年前,父母没有工资收入,没有社保医保,晚年怕给儿女增加经济负担,省吃俭用,小病拖、大病扛,生活拮据。在唐满珍的心里,自己这一代人的晚年生活不仅吃穿不愁,更追求精神愉悦,与父辈相比,生活幸福多了。

  舞蹈课下课之后,恰巧唐满珍的丈夫唐和平打来电话,说有些感冒要去医院,唐满珍随即赶往县人民医院陪他。“医保卡是总公司发放的湘潭市城镇职工医保卡,指定在我们当地县人民医院就医买药,很方便。”唐满珍说,有医保卡在手,报账速度很快,即用即报。

  一直以来,唐满珍夫妇身体还算硬朗,偶有小病,却甚少住院,上一次住院,还是十二年前的事。“当时,和平做了胆囊微创手术,那时候还没有医保卡,由单位开具住院同意书到医院办理手续,出院时根据规定按80%的比例回单位实报实销。”唐满珍说,现在有了医保卡,办理住院手续更简便,办理速度更快捷,出院即可在医院报账。

  唐满珍夫妇育有一子,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杭州、苏州和广东等地创业,小有成就。唐满珍退休将近10年,工资从退休时由湖南华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发放,改为2018年起由湖南省人社部门发放,工资金额也从每月2200元涨到了3000元。目前,她和丈夫两人退休工资为每月7000多元,除去2600多元的生活开支,大部分都能节余。老年大学学习、看新闻、散步、跳广场舞和出游踏青,成为他们的主要休闲方式。

  今年11月底,唐满珍夫妇还与东安石矿老同事刘三美夫妇结伴同行,参加了德国、法国、奥地利等西欧六国游。“趁着现在有钱有闲,每年至少一次的家庭出游,是必须的安排。”唐满珍乐呵呵地说,如今的老年生活收入有保障,看病能报销,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南通再也不“难通”了

  光明日报记者 訾谦

  40年前,对于交通不便的江苏南通人来说,走出南通,就意味着要“出一趟远门”。

  57岁的管婷是土生土长的南通人,据她回忆,40年前,乘船是外出的第一选择。“恢复高考后,我去南京读书,寒暑假往返,主要是乘轮船,曾被老友戏称为长江客轮的资深乘客。”

  管婷说,那时的南通港热闹、繁忙,不要说春节前,就是平时,只要班轮一到,码头上、广场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人声嘈杂。下船的,接人的,买票的,候船的,做小生意的,踏三轮车的,还有倒卖船票的,熙熙攘攘,成为南通一道极具江城特色的风景。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高速公路网线的建成,人们选择出行的方式开始呈现多样化,“过江汽渡”成为当时更多人的选择。从1984年起,通沙汽渡、通常汽渡、海太汽渡等在长江南通段陆续投入运营,去往上海等苏南城市,时间比以往乘坐轮船减少很多,只是有时会出现拥堵。

  “记得有一回我去上海出差,傍晚时回南通,遇到汽渡堵车,在江上苦苦等待了三个多小时。身边的乘客们就在感叹,要是有了跨江大桥,那该多好。”管婷回忆到。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2008年6月30日,苏通大桥建成通车。苏通大桥北岸连接盐通、宁通、通启等高速公路,南岸连着苏嘉杭、沿江高速公路。三年后,崇启大桥也建成通车,成为国家高速公路网中沪陕高速公路一部分,与宁启高速公路相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如今,驱车前往上海虹桥或浦东机场,仅仅需要两小时左右,这在原来是不敢想象的事情。”管婷说。

  当然,人们对快速出行美好生活的向往永无止境。2002年新长铁路全线建成,2005年7月淮安至南通间开行客运,结束了南通“地无寸铁”的历史。随后,宁启铁路南京至南通段客运投入运营,动车组又于2016年5月正式通车。南京至南通运行时间从原来的近4小时缩短为不到2小时。回忆到这里,管婷激动地说:“铁路运营当日,我也专门过了把家门口的‘动车’瘾。想当初,去南京乘坐轮船十三四个小时,乘大巴六七个小时,动车组大大提升了我们的交通效率。”“我们南通,再也不‘难通’了!”管婷笑着说。

  从“用双脚丈量”到乘坐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从坐飞机“想都不敢想”到务工者春运包机回家过年……改革开放40年来,居民出行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交通运输业发展成绩令人惊叹,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和“中国模式”。

  “改革开放40年来,交通运输行业给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如今,‘只要身体健康,没有去不了的地方’,是现代人出行的真实写照。”原交通部副部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原总经理胡希捷表示,中国的陆路交通在全世界已经排名前列,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以及城市轨道运营里程等均位居世界第一。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高铁营业里程达2.52万公里,占世界高铁的三分之二,覆盖了中国65%以上的百万人口城市。

  “不只高铁,飞机也是我们出行常用的交通工具。出远门、去旅游,更多还是会选择飞机。”管婷说。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民航服务覆盖了全国88.5%的地级市和76.5%的县,并与国际上167个城市保持通航。航空运输作为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组成部分,已由从属补充地位,发展成为一种大众化的交通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我国帮助修建土耳其第一条高铁、俄罗斯第一条高铁以及瓜达尔港等多个重要项目,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正不断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民。

  “我国现在已经是世界上的交通大国,但仍然大而不强,距离交通强国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表示,未来,我们要按照世界领先、人民满意的要求,建设具有世界眼光、中国特色的交通强国。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11日 14版)

[责任编辑:潘兴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