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三峡集团:从长江走向世界

2018-12-12 03:0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

  光明日报记者 陈晨

  有这样一个工程,历经百年筑梦追梦,半个世纪勘察论证,二十五载建设运营,成为全球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防洪能力、发电装机容量、内河大坝船闸通航能力均居全球第一,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它,是三峡工程。

  有这样一家企业,因三峡工程而生,乘改革开放东风而兴,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国内可控装机规模超过7000万千瓦,占全国水电装机的16%;全球可控、在建和权益装机规模达1.24亿千瓦,相当于5个三峡电站;年发电量近2900亿千瓦时,资产总额达7300亿元;世界上最大的10座水电站中有5座由其建设运营管理,全球127台70万千瓦以上水轮发电机组中有86台由其拥有管理;从长江走向海洋、从中国走向世界,成为中国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公司。它,是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

  防洪,是三峡工程的首要任务。三峡工程处于长江上游来水进入中下游平原河道的“咽喉”,可控制荆江河段95%洪水来量,至今年6月底已进行防洪调度40余次,累计拦洪量1322亿立方米,有力保护了长江中下游150万公顷土地和1500万人口安全。

  落差6000米的长江,是水力资源的“富矿”。2017年,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位居世界之首的三峡电站发电量接近北京全年用电量,截至5月31日,累计发电11195亿千瓦时,全国一半以上人口受益。

  通航兴业,三峡工程让黄金水道绽放异彩。此前,因宜昌到重庆的川江河段河道狭窄、滩险流急、舟楫难行,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长江一到宜昌便黯然失色。三峡工程建成后,大大改善了川江通航条件,结束了“自古川江不夜航”的历史,将宜昌至重庆的航行时间缩短6小时。2011年过闸货运量首次突破亿吨,提前19年达到设计能力。2017年,全球最大的双向五级船闸过闸货船平均吨位4380吨,是建库前的5倍;年过闸货运量1.38亿吨,是建库前最高年运量的8倍;宜昌至重庆航道通航大幅提升,相当于新建了6条铁路。

  三峡工程筑起生态屏障,其拦洪拦沙作用减少了汛期分流入洞庭湖的洪水和泥沙,减缓了洞庭湖等湖泊的泥沙淤积速度及水面面积和容积的萎缩速度。累计发电突破1万亿千瓦时大关的三峡电站生态效益同样巨大,据测算,1万亿千瓦时清洁能源相当于节约标准煤3.2亿吨,减排二氧化碳8.2亿吨,减排二氧化硫39万吨,减排效益等同于225万公顷阔叶林,相当于增加了三分之一个大兴安岭林区。

  紧扣国家发展战略,秉承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三峡工程之后,三峡集团迈上了打造更多绿色国之重器的新征程。

  溯江而上,再造“两个三峡”——目前,三峡集团正对金沙江水电进行梯级开发,建设4座世界级水电站,装机容量相当于两个三峡电站。金沙江梯级电站的建成,将形成防洪库容205亿立方米,提高川江沿岸城市的防洪标准,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能力,大幅缓解三峡泥沙淤积这块心病。

  东向入海,打造“海上三峡”——坚持清洁能源方向,三峡集团储备集中连片海上风电资源超过1000万千瓦,预计到2020年总规模达2000万千瓦,成为“海上三峡”。

  全球布局,打造“海外三峡”——三峡集团形成以巴基斯坦为中心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葡萄牙为中心的欧美发达国家和南美、非洲等重点区域市场国家的国际业务布局,在47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和承建的清洁能源项目逾百个,拥有海外可控发电装机和权益装机超过1700万千瓦。

  三峡集团坚持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坚持“全流域、全生命周期”的环保理念,形成共抓长江大保护的专业力量和实施平台,为长江生态修复、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改革,是三峡集团的活力之源。三峡工程的建设开启了国家重大公共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和融资体制改革的先河,此后三峡集团持续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重组整合企业内部资源,优化业务布局和结构,企业活力不断得到释放。

  创新,是三峡集团最强大的内力之本。通过创新驱动发展,三峡集团掌握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使大型水轮发电单机容量实现“三级跳”,形成全球领先的成套水电工程技术和装备制造技术,实现我国水电业务从全球跟随者到全球引领者的巨大转变。创新大坝建设的快速浇铸设备和技术,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智能化建设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解决了“无坝不裂”的世界难题。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12日 01版)

[责任编辑:潘兴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