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春华秋实一甲子 砥砺奋进谱新篇:海南大学六十周年校庆

2018-12-16 03:0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宝岛生根,谱写青春赞歌;甲子复始,绘就无限梦想。

  60年,上下求索;60年,周而复始。厚积底蕴的海南大学,艰难跋涉、砥砺奋进,历经60年的沧桑巨变,已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广泛的综合性大学,书写了海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壮美史诗。

  因“热作”而生 填补中国“植胶空白”

  历史不会忘记有功于时代的人!

  天然橡胶与石油、钢铁、煤炭并称为四大战略物资,是事关国计民生和国防安全的稀缺性资源。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势力对我国天然橡胶进行封锁,为此,国家做出“一定要建立我国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的战略决策。

春华秋实一甲子 砥砺奋进谱新篇:海南大学六十周年校庆

  橡胶对自然条件要求极严,当时只能在赤道南或北纬15°以内热带地区种植,因此中国被许多国际专家列为“植胶禁区”。新中国第一代橡胶科技工作者,正是在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下,肩负起为国家研究和发展天然橡胶这个神圣的特殊使命。

  1958年,经中央批准在海南儋州创建了以橡胶等热带作物为主攻方向的特色高校——华南热带作物学院。

  华南热带作物学院与创建于1954年的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体制,简称“两院”,被誉为我国热带农业的“双子星”。

春华秋实一甲子 砥砺奋进谱新篇:海南大学六十周年校庆

  自创办以来,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科教精英草房上马,白手起家,在莽莽的荒山野岭中安营扎寨,就地取材,连教学设备也只是一块块木质黑板,再无其他。就是在这样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两院人”依然勇往直前,以深厚的爱国情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冲破了国际上认定的北纬15°以北不能种植橡胶的“植胶禁区”,创造了北纬18-24°地区大面积种植橡胶的奇迹,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在纬度最北范围内大面积种植橡胶成功的国家,并由原来的橡胶空白国,奇迹般地崛起为世界第五大产胶国;同时也奠定了“两院”在国内橡胶和热带农业研究领域独一无二的地位,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和热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正如首任院长、党委书记何康所说:从“山野崛伟业,草庐出俊杰”到“凡有热作处,皆有宝岛人”,华南“热作两院”创造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天然橡胶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历史。“两院”先驱们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勇挑服务国家战略的历史重任,铸就了“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两院精神”。

  因“海南”而兴

  滩涂崛起海南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城市与大学共荣共生!海南大学与海南“融”“荣”与共!

  1983年,原海南大学在一片荒滩地上艰苦起家,逐步建起了全省规模最大、社会影响力广泛的省属重点大学,开启了海南高等教育的新纪元。

  由于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和知青回城大潮,海南人才外流现象极为严重。且作为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没有一所综合性大学的情况严重制约着海南地区的建设和发展。于是,筹备一所综合性本科院校,培养一大批扎根于本土的人才,被紧迫地提上日程。1981年2月20日,中共海南行政区委员会召开会议,第一次正式提出筹办海南大学。

  1983年,经国家批准,在原海南师范专科学校、海南医学专科学校和海南行政区农学院(海南农业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合并优势专业和办学资源,组建了原海南大学。建校后,学校选址在没有马路、没有柏油路、没有高楼大厦的滩涂——海甸岛上,就此,海南省第一所综合性大学诞生了!

  当时,海南各界人士知道上级批准筹办海南大学,全岛各族人民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海外侨领、知名人士也纷纷发来贺电,在财力、物力方面给予强有力的建设支持。比如,香港海商会的黄坚、吴多泰、周成泰3位知名人士捐资兴建了一幢行政办公大楼,也就是现今依傍于东坡湖湖畔的“泰坚楼”;美籍华人林汉生教授以美国中华图书基金会名义为海大捐赠外文书籍18000多册……海南教育始终得到琼籍华侨的慷慨支持。

  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批准设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和建设发展的时代重任赋予了海南大学新的办学使命。

  建校以来,在海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老一辈的海大建设者经过艰苦创业,在2000余亩的滨海荒地上建起了现代化、人文气息浓厚的美丽校园,将海南大学发展成为哲、经、法、文、理、工、农、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海南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培养输送了大批高层次人才,为落实“科教兴琼”战略作出了积极贡献。

  原海南大学在积极服务海南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和开发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开放包容、创新奋进、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大学精神,成为海大人生生不息的奋进动力。

  因“特区”而强

  力争成为全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示范高校

  “两院”情绘就“海大”梦,擎旗琼崖高教60年。

  为优化全省高等教育布局,全力争取国家“211工程”重点高校建设立项,填补海南高等教育国家重大工程空白,2007年,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原海南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海南大学,成为海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

  新海南大学秉承“海纳百川 大道致远”的校训,弘扬“自强敬业厚德弘毅”的校风迎头赶超、创新发展。2008年12月,海南大学经国家批准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2年,跻身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建设行列,先后获得“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等建设支持; 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海南省委、省政府做出“聚全省之力办好海南大学”的重大决策部署;同年,海南大学成为教育部与海南省政府 “部省合建”高校,纳入教育部直属高校排序。

  并校以来,广大师生员工发扬“两院”和原海大的优良传统,爱岗敬业、开放创新、攻坚克难、求实奋进,推动学校不断取得服务国家战略和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

  椰风徐徐,书声琅琅。60年春华秋实,经过一代一代接力奋斗,学校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不断优化,各具人文特色的海甸、儋州、城西三个校区,日益焕发出学校作为海南最高学府的独特魅力。在这片中国最大的热带宝地,海南大学成为了全省的人才高地。今天的海南大学,已经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广泛的综合性大学,建立了全省规模最大、学科相对齐全的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海南大学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8000余人,专任教师20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200多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00多人,聚集了双聘院士、长江学者、杰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学科涵盖哲、经、法、文、理、医、农、工、管、艺等十大门类,以“作物学”为核心的“热带农业”学科群、以“法学”学科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学科群、以“信息与通信工程”为核心的“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学科群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学校建立了3个国家重点学科、12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5个专业硕士学位点、94个本科专业;建立了包括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在内的一批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形成了广泛分布面向海南各行业各市县的人才智力服务。学校实施开放办学战略,建立了学历层次完整的留学生人才培养体系,深耕东南亚,促进东南亚地区人民知华爱华友华。

  一批批莘莘学子满怀激情与梦想从五湖四海汇集于此,用青春热血奏响创新奋进之歌。60年来学校累计培养了近30万名高级专门人才,造就了遍布全国和海南各大行业的管理与技术骨干,还有一大批人才在境外创业就业。

  随着海南开启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海南大学又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春华秋实一甲子 砥砺奋进谱新篇:海南大学六十周年校庆

  作为面向南海前沿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之一,海南大学将着眼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全局,落脚于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实践,努力扛起新时代的使命担当。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振兴中华使命,坚守追求真理本色,以奔流不息的韧劲闯劲和海纳百川的气度气魄,改革永不停顿,开放永不止步,探索永不畏缩,奋斗永不松懈,为加快美好新海南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海南大学师生勇立潮头再出发!

春华秋实一甲子 砥砺奋进谱新篇:海南大学六十周年校庆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16日 11版)

[责任编辑:石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