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瑞士中医药中心日前在日内瓦举行揭幕仪式。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8年国际合作专项、“一带一路”海外合作项目之一,陕西中医药大学与瑞士董博士集团、世界针灸联合会、深圳市中医院合作,以瑞士董博士集团为基地建立示范门诊或医院,开展中医药基础教育、技能培训及学习交流。
中医中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欧洲各国都得到了当地人不同程度的认可。一位在现场采访的瑞士《时报》记者表示,瑞士人接受中医有一个逐渐适应的漫长过程。当中医的疗效口耳相传、被身边人亲眼所见时,人们接受中医乃至热爱中医的过程就会比较顺利了。
由于欧盟(包括瑞士)对药的成分、疗效等具有严格的测定规定,中草药目前还无法进入欧洲。但是,中医特别是针灸、正骨、按摩等手段,正在得到欧洲人越来越多的认可。据前来参加中国-瑞士中医药中心揭幕仪式的深圳中医医院大夫杨卓欣介绍,在政府管理层面,匈牙利已经对中医进入当地医疗主渠道的相关问题立法,就是说,有了明确的“门槛”。不过在其他欧洲国家尚未进入立法阶段。
在中国-瑞士中医药中心主任董红光博士看来,伴随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医在欧洲不断发展和发扬光大,这首先得益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面貌的全面进步。董红光20世纪90年代初在瑞士日内瓦大学读完博士后,利用中西医结合的路子,为不孕不育症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数十对瑞士夫妻在他的精心治疗下成功地有了自己的后代。在他的诊所里,墙上贴满了各式各样的全家福和孩子的照片。一位客人在给他的感谢卡片中说:“您的高超医术,是‘中国制造’最好的名片!”
谈到中医在欧洲的发展前景,董红光表示,哪种医学、哪种医疗手段都有其长处,也有其局限性。一般而言,治疗急症是西医的强项,而对慢性病的治疗则是中医的强项,二者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能也不应该相互对立。二者的结合,可以在身体和精神层面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首先,中医作为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其准入门槛、起点应该相对较高,应该把它做成精品,而不是做成门槛比较低的普通消费品。成为大众普通消费品的好处是可以相对容易地占领市场,但是也会带来形象比较低端、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各种标准相对较低的问题。而这种形象一旦树立起来,要想再改变就非常困难。董红光说,瑞士是一个创新能力很强、善于吸纳各方之长、打造精品的国度。我们应该借助瑞士特点,把中国传统中医学打造成世界最优秀的精品,充分发挥中国软实力作用。
其次,中医一定要进入主流的医学教育和医疗实践机构,按照对方的行规来开展学习和实践,融入对方。董红光说,要集中力量,着眼长远,把最好的医师、最好的医学理论和最优秀的医疗实践推荐给西方人。让品质精良的、真正的医学教育机构,而不是譬如连锁超市集团等商业经营机构,去从事医疗教学。
再次,找到适合当地具体情况的中医药融入之路。瑞士是一个医疗资源十分充沛的国家,许多方面的医疗水平在全球也首屈一指,对从业的医师而言就意味着竞争。因此,在中医进入当地主流医疗系统的问题上,当有专业人士提出,能否在中瑞双边自贸协议中要求为中医医师专门设立一个职称,并允许经认证注册的中国中医医师诊疗的患者从基本医疗保险偿付的时候,完全由瑞士当地人组成的“瑞士医生中医协会”就明确表示反对。原因很简单,“蛋糕”就这么大,有资格参与分配的人多了,会直接分了他们那杯羹,甚至抢了他们的饭碗。
在董红光看来,瑞士的专业人士和普通民众对中医的态度还是相对客观的,既不是一味排斥,也不是全盘接受,而是从他们的西医出发,努力找到与中医结合的角度,利用中医解决一些西医不能解决的问题。董红光介绍,日内瓦大学临床药理学和毒理学部教授德默乐曾在与他合作的过程中表示,在疼痛治疗中,如果针灸介入能降低吗啡药品用量,可以解决很多其他问题。另一个西医外科整形医生说,如果中医能够帮助他解决病人术后的水肿问题,功莫大焉。在中医教学问题上,有瑞士医生提出,不要完全按照中国的中医教学路子,而要实行以经络理论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通过经络辨证论治,不讲中药也不涉及中药,直指中医的本质。这些观点值得进一步探讨。
(光明日报日内瓦12月15日电 光明日报记者 何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