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农村新变的深刻揭示和动人呈现

2018-12-18 04:19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农村新变的深刻揭示和动人呈现

——近年来农村题材文艺创作概观

  作者:李军辉(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历史性巨变,近年来的文艺作品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反映与呈现。这些作品以史诗性的整体关照,多角度反映了四十年农村的历史变迁,彰显出浓郁的家国情怀,是对农村新变的深刻书写和动人呈现,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情感的陶冶和价值的提升,为文艺创作如何表现时代社会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史诗性的追求

  优秀作品的创作者,应该以史诗性作为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以强大的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概括力来积极参与书写社会现实的本质。近年来,一些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着力反映中国农村发展变化新面貌,在史诗性书写上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如书写农村改革历程的长篇小说《天高地厚》,以冀东平原农村社会变迁的历史镜像,映照出农村改革的必然趋势;电视剧《岁岁年年柿柿红》,主要选取了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新农村政策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来全景式地反映中国农村四十年的历史进程;电视剧《太行赤子》讲述了以李保国为代表的一批教师走出校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的故事。电影《十八洞村》继承了中国农村题材电影的传统,回应了农村变革中“精准扶贫”这一新话题、新理念,奏响了一曲在精准扶贫政策指导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飞跃性发展的赞歌。

  上述农村题材文艺作品,以较长历史时段的农村变化为表现对象,彰显了农村、农业现代化巨变,表现了农民精神的现代性蜕变。还有一些作品聚焦当下中国乡村历史图景,展现农村发展的崭新方向。长篇小说《龙凤泉的故事》,从新型产业模式、农民股份合作企业等农村改革实践入手,勾勒出农村新人的成长历程,表现了农村的新蜕变。长篇小说《麦河》着力表现土地流转给农村带来的新面貌。长篇小说《金谷银山》以当下农村脱贫致富为书写重点,彰显共同富裕的历史意义。报告文学《乡村国是》《看万山红遍》则聚焦如火如荼的精准扶贫行动,展示了精准扶贫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以上述为代表的文艺作品,或全景式地状写农村发展进程,或聚焦特定历史图景,显示出农村天翻地覆的变化,彰显了新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与广阔的前景,具备史诗性的历史长度和思想深度。

  近年来农村题材的文艺创作,一直围绕着农业、农村、农民的话题展开。“三农”问题一直是关系国家稳定、经济增长、社会和谐的关键性问题。这些文艺作品观照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现状,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前景,从历史、现实的多维视角,理性地思考“三农”问题,把笔端和镜头伸向农村,记录农村在历史洪流中的发展变迁和辉煌瞬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文艺作品在表现宏大历史时,始终从历史的维度来把握农村现实变革,使作品的展开具有浑厚的历史视野和历史背景,充分地表现了农村现实变革的艰难性与必然性。

  着力塑造人物新形象

  在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农民是主体,是主力军。因而,塑造新时代的农民形象是文艺作品的一个重要使命。由于消费文化的兴起、受众群体欣赏趣味的变化,有些文艺作品为了取悦受众,甚至刻意丑化农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灵魂,使其沦为喜剧化符号和审丑的对象,成为愚昧、固执、守旧的代名词。还有一些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千人一面,呈现出艺术表现上的趋同化和审美的媚俗化等不良倾向。

  近年来农村题材的文艺作品有力地摆脱了以往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桎梏,塑造了一系列形象饱满、体现农村新风尚的新人物形象。如小说《天高地厚》中的鲍真、荣荣,《龙凤泉的故事》中的林涛、张超梅,《金谷银山》中的范少山,还有影视剧《初婚》中的任喜爱、《太行赤子》中的李保国、《岁岁年年柿柿红》中的杨柿红等。这些人物扎根农村,成功不忘乡亲,有眼光、有自信、敢探索、有担当。在乡村新变的历史图景中,他们勇敢尝试多种经营方式,积极参与基层民主管理活动,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的扶持导向,寻求探索新农村发展之路。这些人物形象大都能从思想上引领乡民,从技术上指导乡民,从经营上带动乡民,使得农民在整体素质上得以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得以增强。

  上述农民形象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转化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农民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值得注意的是,新农民形象剔除了脸谱化的弊端,也没有回避新型农民成长过程中的艰难性。他们也曾有过面对农村贫瘠、生活窘迫的无奈和焦灼,也有面对农村的艰难转型而表现出来的心灰意懒和痛苦无望。但是,他们最终都能在时代的感召下,较好地处理不同历史时期国家与个人、理想与现实、奉献与索取之间的价值取向,以坚守信念、不忘初心的崇高信仰,温情地化解了价值冲突和道德困境,弘扬了家国情怀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底蕴深厚,堪称中华民族的“形”与“魂”。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要以中华传统道德为基础,把传统道德中符合时代要求的部分,有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涵传承下来,并创造性转化为推动农村历史发展的强大力量。近年来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在这个方面作出了努力。这些作品刻画了一系列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人物形象。如有理念、有信念、甘于奉献、正直善良的林涛,勤奋、友善、宽容、顽强的杨柿红,诚信待人、践行诺言、勤勉奉公的赵国强,宽厚礼让、果敢坚毅的许晴,刚正不阿、大公无私的石大夯等。他们从多个维度展示了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内涵,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用小故事讲述大时代

  近年来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大都以平民化的叙事视角来展现宏大的历史命题,用小故事来讲大时代。这些作品以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历史为背景,以普通农民的生活为线索,多维度展现农村的发展变迁。其表现的焦点不是农村改革中大开大合的矛盾,而是着力深入乡村的日常生活,通过历史节点上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通过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通过讲述一个家庭、一个村庄的变迁,来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发展历程。

  小说《天高地厚》围绕鲍家、荣家和梁家三个家族三代人升降沉浮、盛衰进退的生活轨迹,展现出农村社会变革的历史洪流。小说《金谷银山》自始至终把范少山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历史行为,置于个人日常情感与日常生活的叙述框架。报告文学《看万山红遍》则以故乡人的视角,透视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所经历的历史性变化。这些作品在展现历史巨变的同时,不忘再现农村浓郁的地域风情、民情风俗,始终洋溢着丰盈的生活气息和现场感。

  平民化叙事策略在影视剧中表现得也很鲜明。如《黄土高天》横跨40年的时代变迁,无论是历史定位还是视角选取都十分高妙。在展现改革开放历史主题的同时,从社会层面、生活层面、情感层面,提供了更为生动、更为真实的文化体验,散发着黄土高原独有的泥土气息,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内涵与现实意义。一系列生活细节的描写,生动展现了农村的发展变迁。陕北秧歌庆丰收、金色麦浪滚滚、热气腾腾的饺子等富有民族风情的温馨画面,散发出浓郁的审美意蕴。《岁岁年年柿柿红》的镜头将生活化的写实和意象化的写意结合起来,广袤的大地、起伏的群山、金色的麦浪等真实景观,以及反复出现的挂满枝头的红柿子,穿着红外套站在树下的杨柿红,包括屋檐下挂着的红灯笼,无不充满着朝气与希望,折射出乡村改革的时代进程。

  这些农村题材的文艺作品,以平民化的叙事方式,带来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将史诗般的岁月娓娓道来,以个体命运折射出伟大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是描绘农村改革开放发展进程中的长轴画卷。那些充满温度、真实感的情节与细节,不仅立体描摹了老百姓的儿女情、日常事,而且突显出党在农村发展和社会转型各个重大历史时期的引领作用。平民化的叙述策略,达到了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艺术效果。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18日 16版)

[责任编辑:孙宗鹤]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