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小朋友的“《西游记》菜品之问”点赞

2018-12-20 04:49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新闻随笔】

  作者:黎婷(一线教师)

  近日,《西游记》这部经典名著遭遇到了一点“小尴尬”,有关唐僧师徒西天路上吃了什么的问题引发了热议。起因是浙江杭州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马思齐在作文中指出,吴承恩撰写的《西游记》有一个很大的“知识漏洞”,那就是遍布于西域各国的菜名竟然绝大多数是“中餐”,而且主要还都是吴承恩老家的江淮美食,其中米饭、蘑菇、香蕈、木耳、豆腐、面筋、芋头、萝卜几乎是师徒四人每顿必点菜品。从大唐到西域,遥隔万里,中土的菜品怎么能像孙悟空的筋斗云一样随意驰骋呢?对此小思齐甚是不解,提出“我真想穿越到明朝,去劝说吴承恩,让他多请教有这类专业知识的人”。

  马思齐指出的这个“漏洞”迅速蹿上了微博热搜榜。网友们纷纷为她认真读书、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点赞称好。确实,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独立判断,敢于“无疑处有疑”,应该是我们今天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所倡导的,也是我们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题中之义。在这个意义上,马思齐爱读书又不唯书的精神着实值得大人们为之鼓掌喝彩。

  在大家纷纷为小思齐点赞之时,也有网友发现了她找漏洞背后的“秘密”,调侃称这是“只有吃货才能发现的秘密”。原来,作为一名“小吃货”,马思齐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读书时,总会留心与美食有关的信息,久而久之,才有了“《西游记》菜品之问”。

  小朋友在读书时产生疑问本是件很正常的事,但值得深思的是:同样是阅读《西游记》等经典名著,为什么只有少数孩子能抓住“漏洞”,发现问题?同样是“吃货”,为什么只有部分孩子能吃出“学问”,吃出批判精神?恐怕这既与孩子自身的天性与兴趣爱好相关,更与大人们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密切相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究竟应该怎样挖掘和引导孩子的兴趣,使之成为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源头活水,仍然是当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总有一些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不知疲倦地带着孩子,辗转于一个又一个兴趣班,仿佛不这样孩子就不会有美好的未来。试问,这些兴趣班真的是孩子的兴趣吗?

  其实,更为理性的态度应该是以孩子的兴趣为中心,正确葆有孩子的天性,全面契合孩子的心性,合理引导孩子的个性。为此就需要树立尊重的教育理念,把孩子的需要、情感和快乐放在第一位,让孩子成为自我健康成长的真正主人。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20日 11版)

[责任编辑:张悦鑫]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