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上海崇明中学:海岛中学的自主教育实践

2018-12-21 02:49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基层行·学校篇】  

  光明日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

  在上海市崇明区城桥镇聚训村见到年轻的村支部书记秦秋炜时,他正和村民们在一起忙活。走路风风火火,做事勤勤恳恳,脸上总带着暖暖的笑容,村民们都喜欢这位务实的村支书。秦秋炜是崇明中学的毕业生,曾任校学生会主席,他说,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崇明,回到乡村,扎根这片土地,源于崇明中学的教育理念。学校一贯秉承的自主教育让他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负责,也让他更了解自己的家乡,更热爱脚下的热土。

  秦秋炜一直记得,2009年夏天,参加学校举办多年的崇明百里行实践活动,“百里行,家乡路”,从提出课题到组织实践、总结经验,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拓展视野,懂得学习不仅在课堂,知识不仅在课本。一颗行走家乡的种子在他心里扎下根。

  崇明是一个海岛,地处上海远郊,2010年长江隧桥通车后才让崇明变成一个“半岛”。较为封闭的岛域文化,容易造成学生的知识视野相对狭窄。学习方式上,接受与体验、研究与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推广得不够;学习活动上,只局限在课堂,社会资源普遍被忽视。上海崇明中学校长吴卫国说,为改变这一学习状况,20世纪90年代初,学校提出旨在提高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负责”为核心的自主教育。“百里行”活动就是生长于自主教育土壤的一项学生社会实践特色活动。从最初5名学生自发组织的考察家乡活动,逐渐发展为学校特色实践课程,20多年来,学生足迹遍布崇明三岛,“百里行”成为培育学生“中国心、家乡情、生态梦”的重要载体,更成为以行走姿态融入社会的人生必修课。

  走进崇明中学,学生脸上写满阳光,对于乡土和城市、职业和人生,他们有自己的理解。吴卫国1980年从崇明中学毕业,他说,当时读书就是一门心思想着跳出农村,走出海岛,学习目标相对短视、功利。多年后重回母校担任校长,他参与并见证了这所海岛中学的变化,看着一批批崇明学子自信满满地走出校园。

  这所创办于1915年的百年老校,从关注人的主体出发,提出“在生活管理上学会自理,在知识探究上学会自主,在品格修炼上学会自律,在志向追求上学会自强”的教育思想,开启了自主教育的办学特色。近年来,学校进一步梳理办学历史和文化传统,从自主教育上生成自主发展的新目标。所谓自主发展,就是基于学校自主教育的实践基础,将引领学生发展的视角,从外源性的教育要求,变为激发学生内源性的发展追求,其核心要义是:学会规划,主动落实;学会选择,主动思辨;学会创新,主动实践;学会分享,主动担当。

  学校深耕课程建设,注重国家课程校本化,提倡学在教前、以学定教,让学生在广泛涉猎基础上带着问题学习,打造生动有效的课堂。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动局面,让学生主动学习。老师精心编写适合学生特点的系列校本教材,《古诗词200首》《走进经典古诗文》《写作技巧二十四法》《用哲学思辨让作文“有深度”》等教师自主开发的校本教材,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拓展教材,潜移默化中激发学习兴趣。

  “崇明扁担戏的研究与传承”“崇明方言发展变化研究”“崇明地区灶花文化研究”“继承崇明传统家训家风研究”“崇明地区婚俗文化研究”……跟随学生自主开展的探究活动,可以看到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的目力所及在身边,也在远方。

  不为课程而课程,细心打磨每一项学习和实践活动,为学生成长做系统设计,真正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红色之旅”“校友寻访”“生涯体验”等实践项目,让学生在行走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践行。学校坚持举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院士科普讲堂、体育明星进校园等活动,开阔眼界,丰富情怀,激发自主发展意识,增加人生发展自信。立足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学生们热衷于研究性课题的学习,各展所长探究崇明生态文化。在崇明中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引领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令吴卫国颇为自豪的是,崇明中学的学生中“人文达人”辈出,体育课程更是深受学生欢迎,学生足球队、女子板球队、健美操队在上海乃至全国的比赛中屡屡获奖。“时代发展到今天,教育的使命没有变,那就是为民族振兴负责,着眼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当我们的教育能够打通学业、专业、职业和事业,真正影响学生的志趣、选择和人生规划,就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吴卫国说。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21日 02版)

[责任编辑:孙宗鹤]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