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青岛嘉峪关学校:在最美的景区办最美的教育

2018-12-22 02:49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基层行·学校篇】  

  光明日报记者 刘艳杰 朱楠

  操场上,腰系红绸带的孩子们排成方队,随着音乐欢快舞蹈,绸带迎着冬日的阳光上下翻飞,映红了孩子们一张张的笑脸。

  这是山东青岛嘉峪关学校的学生在课间操期间跳“红绸舞”。嘉峪关学校是一所六年制公立小学,位于青岛市著名的八大关风景区内。“八大关”由8条街道组成,其间坐落着20多个国家建筑风格的200多栋建筑,有“中国最美景区”之称。从1953年建校至今,嘉峪关学校走出了多位海军将军和著名人士,先后获得“全国绿色学校”“全国雏鹰红旗大队”“全国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学校的前身是海军子弟小学,1964年交由地方政府管理。”退休教师黄维经说,当时的学生大都从农村来,有个别学生比老师年龄还大。因为没有家长照顾,孩子们吃住都在学校,老师除了教文化知识,还要照顾生活起居,形成了师生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情感氛围。

  1958年全国推广普通话,当时在学校教低年级语文的宋慧茹老师,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采用挂图、讲故事等形式,形象化地赋予枯燥的拼音字母生动活泼的内容,形成一整套全新的教学方法,得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高度肯定,宋慧茹被授予全国文化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

  “改革开放40年来,学校教育方式不断革新,教学手段不断提升,但‘美善教育’的理念始终没有改变。”学校校长刘群介绍,最美的教育一定是以人为本、触动心灵的教育,美的底色是善,学校坚持把“善待自己,绽放精彩;善待他人,互助共赢;善待社会,共建和谐;善待自然,永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中。

  1989年冬天,二年级班主任王红梅的一则期末学生评语在学校引起轰动。“你是老师的小助手,你是同学们的好朋友……”这则评语颠覆了过去刻板空洞的语言模式,以第二人称与孩子平等对话,拉近师生距离,深受学生欢迎。学校组织老师观摩讨论,出台新的评语原则,在全校范围内推行评语改革;1992年,学校评语改革经验在山东全省推广。

  “嘉峪关学校是全国最早开展活动教学的学校之一。”数学教师李琳说,1995年,学校作为全国4所实验学校之一,参与中央教科所《活动教学与中小学生素质发展实验研究》的国家级研究课题。活动教学是把活动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在平等、双向的师生互动中,创新开展与生活联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展思维能力。学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景象:微笑与鼓励成为教师无处不在的语言,发现与探索成为学生乐此不疲的生活。

  近年来,嘉峪关学校构建了“五角枫”课程体系,并作为校本课程全面实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五角枫课程的灵感来自嘉峪关路上的特有树种五角枫,象征‘责任担当、人文底蕴、健康生活、科学精神、实践创新’5大领域,通过‘基础+拓展+个性’3个层次落实课程目标,将‘学会学习’这一核心素养的养成贯穿始终。”刘群说。

  脱胎于海军子弟小学,嘉峪关学校有着浓浓的海洋气息。学校设有300多平方米的海洋科普馆,既是孩子们上海洋课程的课堂,也是开展科普讲座、组织兴趣活动的场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几十名博士会定期来给同学们举办讲座,普及海洋知识。为了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学校今年还创立了“嘉童学院”,下设海洋学院、军事学院等9个学院,同学们通过报名、笔试、面试等程序加入学院,每年至少完成两个研究课题。在离学校不远的海滨,同学们还有一小片“海洋牧场”,他们在这里放流小鱼苗,观察海洋生态恢复的情况。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也是我们学校的一个亮点。”刘群介绍,“学校除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还组织面人、木版年画、古法造纸等传统文化社团,让孩子们学习用古老的技艺反映身边的生活;作为全国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学校在艺术教学中也大胆实践,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比如我们借鉴吸收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胶州秧歌’的艺术元素,创编‘红绸舞’,让孩子们在锻炼健身的同时,体会中华传统艺术之美。”

  “八大关的风景之美、人文之美令人沉醉,我们不能辜负这份自然和城市的馈赠,要悦纳、珍惜、善待每一个孩子,在最美的景区办最美的教育。”刘群说。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22日 06版)

[责任编辑:孙宗鹤]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