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看新疆昌吉乡土人才怎样助力乡村振兴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看新疆昌吉乡土人才怎样助力乡村振兴

2019-01-07 03:20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王瑟 光明日报通讯员 刘茜

  1月2日一大早,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佃坝镇土梁村村民达其爱就来到自家的温室里忙碌起来。眼下,他种植的留树鲜食葡萄刚上市,商家订购的电话就接二连三,这让达其爱一时有点手忙脚乱。这几年,依靠种植温室留树鲜食葡萄,达其爱成为村里有名的富裕户。但他说,在十里八乡像他这样的“乡土能人”处处都有,他们各显神通,让曾经传统的农村变成了创新创富的沃土。

  在昌吉州党委组织部部务委员、人才办主任赵斌的眼里,这番情景的背后,还有着更深层次的背景。赵斌说,近年来昌吉州构筑乡土人才新高地,一大批乡土英才返乡归田,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乡土英才“凤还巢”

  “你要多少?啥时来拿?”1月2日,达其爱一边接听订货商的电话,一边利落地忙着手里的活。这两天,正是老达最忙碌的时候,每天订货的电话响个不停。

  走进老达家的温室,顿时让人感到里外两重天:室外大雪飞扬,室内一株株葡萄枝条葱绿。接完电话,达其爱和妻子忙着摘葡萄装箱,他说当天有好几位客户要货,其中有个阿勒泰的商家一次就订购了16箱64公斤的留树鲜食葡萄,每公斤价格35元,价格比秋季葡萄高了好几倍。达其爱说:“这得感谢马巨明老师手把手的指导。”

  达其爱所说的马巨明是昌吉市园艺工作站高级农艺师,被当地农户称为“葡萄王子”。20多年来,他深入研究适合当地的鲜食葡萄培育技术,手把手对葡萄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推动了昌吉市鲜食葡萄产业发展。目前,昌吉市鲜食葡萄种植面积已达5万亩,带动2000多户农民增收致富。

  赵斌介绍,昌吉州以州级拔尖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博士服务团等为依托,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各类相关课题,每年分级组织不少于100人次的各行业、各领域专家(人才)到乡村基层服务。

  昌吉市农之鑫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建飞是一名回乡创业的80后现代家庭农场主。2010年,他牵头成立了农之鑫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棉花等作物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为主。2018年,农之鑫合作社辐射带动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及周边种植机采棉30万亩,1万多名农民因此受益。同年,马建飞联合昌吉州42家农机企业、农机合作社和服务机构,牵头组建了昌吉州农机合作服务联盟,强强联手组团发展。

  赵斌介绍,为推进乡村人才振兴,2018年12月7日,昌吉州党委常委会审定通过《昌吉州关于实施乡村人才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的若干政策意见》,鼓励要素聚乡、能人回乡、乡贤助乡、市民下乡、企业兴乡,着力打通资本、技术、人才向乡村回流的通道,推进乡村创业、创新、创造,全力打造有活力的新乡村。

  让乡村成为创业创富“梦工厂”

  虽已是冬闲时节,吉木萨尔县庆阳湖乡双河村里的“罗老师”仍然十分忙碌。1月2日一大早,他就钻进村上养殖户的兔舍,观察獭兔产仔情况。

  村民口中的这位“罗老师”名叫罗飞,30出头的他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11月,他辞去一家上市公司中层领导职务,回到双河村养殖獭兔。由于懂技术、善思考,还能跑销路,他的兔肉兔皮很快成了畅销产品。

  2015年,他成立了华美斯兔业合作社,村里近20名年轻人加入进来。罗飞说:“返乡创业,当地政府对我的扶持力度特别大。比如獭兔养殖这一块,只要圈舍达到200平方米等相关标准,每栋就补贴两万元。”

  昌吉州建立县乡返乡创业服务站,设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大学生、转业军人等返乡创业“绿色通道”,为返乡人员创新创业提供便利服务。

  “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生产经营管理人才的‘含金量’非常高,他们有技术、会管理、懂营销,既下得了田,又上得了网,这些‘土专家’‘田秀才’,已经成为农村新型实用技术的掌握者和传播者,还是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领路人。”赵斌说。

  昌吉州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建立健全乡土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分级分类开展乡土人才培育工作。各级部门选择发展基础好的乡镇或村落,建立州、县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利用农村丰富的实践场所和教学资源,通过“村庄是教室、村官是教师、现场是教材”的培训模式,大力培养农村新型实用人才。这些措施强力推动了乡土人才快速成长,而乡村也成为乡土人才创业创富的“梦工厂”。

  造就乡村里的“领头雁”

  1月3日上午9点多,蹬上沾满了泥点的运动鞋,穿过或宽或窄的乡间路,王海儒走进阜康市九运街镇六运中心村的王母桃园,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今年30岁的王海儒是新疆农业大学的博士毕业生,他现在的身份是新疆德天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3年前,王海儒还是新疆农业大学林业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从事林果专业科研工作。2012年,新疆德天利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斥资5000万元,一次性流转农民土地1200亩,打造了西北最大的王母桃园。当时,王海儒正与老师合作一个科研成果转化项目,项目的名字叫《蟠桃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在休闲观光农业中的产业化应用》,实施地就在德天利公司在阜康市九运街镇六运中心村建设的王母桃园。科研实践中,王海儒看到了蟠桃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在农村应用的广阔前景。2016年春,王海儒辞去了研究所的公职,把自己的实验室从“象牙塔”搬到农田。

  赵斌介绍,这些年昌吉州积极鼓励高端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对农业园区、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申报博士后工作站(分站)或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予以优先支持,给予40万元的建站资助。对到乡村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或创新实践基地开展博士后研究的博士放宽条件予以资助,给予20万元科研资助。

  吉木萨尔县新地乡小分子村,是一个充满浓郁乡土文化气息的村落。今年44岁的任亮,过去是一名农产品经纪人,因为善经营懂管理,且为人正直,遵守信约,深得村民的信赖。几年前,当时的小分子村老支书张富林找他谈心,希望他回到村里带领村民们一起致富。任亮经过再三思考放弃了每年上百万元生意回到了村上,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上任后,任亮以打造新疆首个画家村为目标,整村推进农家乐项目,吸引游客到小分子村观光休闲,扩大农牧民增收渠道。这些年,他带领村民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4万元,入股农户年均增收两万元。

  赵斌说,昌吉州建强乡村干部队伍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大力实施村级党组织“领头雁”工程,落实好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一支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乡土英才,不断引领新风尚、带动新产业、激发新活力、创造新生活,描绘着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07日 04版)

[责编:王丽媛]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