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感谢这收获满满的一年”——记第八批广州援塞志愿服务队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感谢这收获满满的一年”——记第八批广州援塞志愿服务队

2019-01-15 04:05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吴春燕 光明日报通讯员 胡媛媛

  日前,第八批中国青年志愿者赴塞舌尔服务队的13名青年志愿者顺利完成海外志愿服务工作,回到祖国。去年此时,这群可爱的青年人怀揣着对志愿服务的满腔热情,踏上了非洲塞舌尔共和国的土地,开启了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工作。

  据了解,这批塞舌尔服务队队员中有5名男性8名女性,他们分别为内科医生、社区医生、针灸师、电力分配工程师、网络工程师、建筑工程师等,为塞舌尔在医疗救助、文化交流、技术支持、技能培训等方面提供专业的志愿服务支援,为中塞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和“一带一路”的深化合作贡献力量。

  为塞舌尔提供专业化志愿服务

  共青团广州市委、广州市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组织开展的支援塞舌尔志愿服务是广州志愿服务走出去的重要项目,是集体展现广州志愿者专业素养和友爱精神的国际项目。从2007年起,广州作为全国首个独立承接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的副省级城市开始向塞舌尔外派志愿者。截至目前,广州先后派出共计81名志愿者赴塞舌尔开展医疗卫生、外语教育、艺术培训、文化交流、电力工程、网络工程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充分彰显了新时期广州青年的良好风貌,为提升广州的国际知名度、促进中塞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次归国的第八批援塞志愿者,结合自己的专业技能开展了医疗卫生、钢琴教学、体操培训、网络技术、电力工程等专业志愿服务工作,尤其是在医生短缺的塞舌尔,医疗志愿者的支援为当地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塞舌尔当地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只有一家全国性公立医院,医院里的大部分医生都来自国外,因此工作起来需要相互适应各地语言和工作习惯。

  “工作之初,要经历艰难的学习适应过程。医院的病历、医嘱、处方、检查申请单及大部分检查报告都是手写的,而医生又来自多个国家,所以我的最大障碍是各种口音的英语和潦草如天书的医疗文书。”来自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的何宇霞在塞舌尔医院担任内科医生,为了克服语言障碍,每天下班回到驻地,她都在啃专业英语书及浏览塞舌尔医院常用药物列表。何宇霞表示,工作虽然很辛苦很累,但病人投来的感激目光、一句句感谢的话,让她很有成就感。

  其中最让她有成就感的是成功抢救了一例重症哮喘患者。这是一位40多岁的男性,刚从社区被送到急诊的时候,因为重症哮喘、严重低氧导致心跳骤停。本身是ICU医生的何宇霞,在当地ICU医生到来之前及时对患者进行了心肺复苏、应用抢救药物、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操作,为病人赢得了黄金抢救时间。病人进ICU的第二天就神志清醒地转出,没有缺血缺氧性脑病,没有后遗症。

  来自广州市天河区沙河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彭意在塞舌尔担任针灸医生。据其介绍,塞舌尔远离大陆,工业、手工业基础薄弱,粮食、生活用品、生产资料依赖进口,更别提医疗药品及用品了。所以,当无药可用的时候,针灸在治疗多种疾病上,就逐渐显现出优势。彭意曾接诊了一位同是医生的67岁女病人及其家人,他们都是因为各种颈肩腰腿痛来寻求针灸治疗的。由于当地药物匮乏,每次遇到痛症,只有一种解热镇痛药可以开,而该病人自己非常清楚解热镇痛药的副作用,所以才来寻求针灸治疗。在治疗结束之后,她为了表示感谢,给彭意所在的科室写了一个感谢卡,每当看到这个卡片,科室同事总会打趣她“中国娃娃,看不出来,你还真有两下子”。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研究生高盼今年25岁,是第八批援塞志愿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去年研究生刚毕业,身边的同学都在晒毕业照,急着找工作,而她却远在“地球另一边”做着志愿服务。在塞舌尔的国家体育总局担任体操教练的她,每周会带200多个孩子锻炼,提升他们的走、跑、跳、投、爬、灵敏、柔韧、平衡和协调等能力。她表示,塞舌尔人协调能力提升空间很大,他们非常喜爱音乐。当她一放音乐,几岁大的宝宝臀部就能非常灵活地抖动起来,教他们一些简单自编有氧操动作和节奏游戏,在音乐伴随下,他们学得既开心,身体的协调能力和其他身体素质也相应得到提升。有时候在街上,会听到一些孩子叫她老师,高盼内心非常温暖。

  “在塞舌尔的每一天都很充实”

  来自广州市电力工程有限公司的潘华颖是援塞服务队的队长,抵达塞舌尔伊始,他和大家强调团队纪律,制定团队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并明确每一位队员在团队中的职责,为这一年在塞舌尔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作为联络员,他与团市委、中国驻塞舌尔大使馆经商处、驻塞舌尔各团体保持良好沟通,组织团队参加驻塞舌尔中国大使馆经商处主办的座谈会、驻塞舌尔中国大使馆主办中国日活动以及当地华人商会新年聚会等,和队员们一起通过活动了解彼此,也更加促进了中塞两国的文化交流。

  谈起自己的收获,他表示自己皮肤黑了,见识广了,但更重要的是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认识了一群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国籍,但同样怀着一颗热忱的心投身志愿服务的好朋友。

  “工作再怎么繁忙,都影响不了精彩的生活。”临近春节,塞舌尔有春节招待会、迎春晚宴、中国日等巡演。去年她还参加了塞舌尔的马拉松比赛,跑了10公里。在何宇霞看来,援塞的这一年是充满机会的一年。在这里,她有机会练厨艺,做很多以前不会做的菜式;有机会参加当地人的家庭派对,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有机会练手学理发,成为医生驻地的发型师;有机会参加当地公益组织的义诊。何宇霞说:“在塞舌尔的每一天都很长,因为每一天都很充实,我经历了很多,也见识了很多不曾见过的,感谢这收获满满的一年。”

  来自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的李桂东是这批志愿者中最年轻的医生,他刚到内科病房的时候很茫然,因为专业英语的单词特别复杂,又拗口,更别说拼写了。他们本打算多抄点病历回去慢慢研究,但由于是手写病历,有些人的字迹实在难以辨认。所以一开始会经常麻烦同事给他们解释和拼写单词,同事都很耐心地教导。

  “我们每天在查房时都会认真听其他医生的对话来适应口音,之后上午看病历、抄病历、记单词,下午到急诊室帮忙,接诊一些简单的病例来练习自己的英语口语,晚上回到驻地就看医学英语相关资料和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经过近3个月的锻炼,李桂东可以较流利地用英语跟病人和同事交流了。李桂东表示,这段时间的经历,让他真正明白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他认为,不仅要胸有学识,还要走到不同的地方结识各种朋友,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发挥所长。

  (光明日报广州1月14日电)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15日 10版)

[责编:孙宗鹤]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