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探寻老街旧巷 追寻城市记忆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探寻老街旧巷 追寻城市记忆

2019-01-16 03:50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唐舰(天津古籍出版社编辑)

  人们常说,在天津问路只分左右,不论东西。久而久之,这便成了天津区别于北京、上海等城市的独特风景,为人们所乐道。其实,因河而生的道路并非天津的全貌,曾经的老城里、三岔河口便有着众多南北纵横、东西交错的街巷。可见,街巷的意义与其所在区域的发展状况密不可分,而独特的城市发展历程又令天津的街巷形态异彩纷呈。

探寻老街旧巷 追寻城市记忆

《老街巷》 郑伟 编著 天津古籍出版社

  《老街巷》是一部将城市规划、景观建设与天津历史人文研究结合起来的系列图文书,旨在讲述城市历史进程的同时,探讨人与空间、建筑、区域、景观之间的关系。《老街巷》的作者是毕业于南开大学的“80后”历史学博士,同时也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天津人,因此他将自己对家乡老街旧巷的理解、感触与专业充分结合起来,真诚热情地展现在了书中。

  相较于其他涉及天津街巷历史文化风情的著作,《老街巷》有着明显的不同与突破。就全书结构而言,作者根据街巷的留存情况分为“曾经的老街巷”和“现存的老街巷”两大部分,每一部分又运用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方式,选择重要片区来展示天津街巷的历史风貌。“曾经的老街巷”包括“三岔河口”“老城里”“南市”三部分,“现存的老街巷”则按时间顺序分为“天津开埠前的街巷”“近代街巷”“20世纪前半期的街巷”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街巷”四部分。其中,九国租界中的街巷是“现存的老街巷”中的重点篇章。这样的安排,不仅生动讲述了天津街巷的过往,而且全面展示了码头文化、老城文化、市井文化、租界文化和工业文化各自独立又相互交融的天津城市特质,对于人们系统了解天津城市的发展和规划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历史进程为主线,在城市区域发展的背景下阐释街巷的变迁是《老街巷》的一大特色,而作者对南市和英租界的讲述便是其中的代表。

  作为与北京天桥、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并称中国四大“世俗生活区”之一的南市,历来都是人们关注、研究的热点,出现了一系列的著作。《老街巷》则另辟蹊径,以街巷、建筑的形成过程为视角,深入论述了南市地区的成长历程,为一般图书所罕见。作者从城南洼最初的聚居高地——芦庄子谈起,分析了甲午战争后划定日租界的心理预期以及庚子事变后天津商业娱乐中心的南移对南市街巷开发建设的深远影响,进而详细考察了以广兴大街、荣业大街、荣吉大街、清和大街、东兴大街为代表的众多南市街巷及其相关建筑,为读者绘制出了南市开发、建设、兴旺的动态图景,读来令人信服。

  新老照片的交相辉映依然是图文书《老街巷》的亮点。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河北大胡同的繁华喧嚣,饱览德国俱乐部的旧日风采,欣赏东方汇理银行的南亚风情;无忧无虑的南市少年、古朴神秘的安立甘教堂、华灯初上的劝业场则无不彰显着摄影者的匠心独运。更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突破性的设计,跨页、留白、跳色丰富而大胆,一条条老街旧巷在光与影的变幻中如水墨画般写意,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

  街巷是城市的脉络,与建筑一起塑造着城市的形态,让城市变得灵动、鲜活。街巷是城市的印迹,当一切都在斗转星移中不断改变时,往往只有街巷保留着城市最初的容貌。探寻老街巷,追寻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城市记忆。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16日 16版)

[责编:孙宗鹤]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