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根除流量造假的顽疾——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根除流量造假的顽疾——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

2019-01-22 02:50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诚信建设万里行】

  近年来,在流量思维主导的当下,数据造假问题愈发严重。1月2日和5日,本报刊发了两篇记者调查文章《流量造假只会透支信誉》《锁场、刷榜、买粉丝 谁在给流量数据造假打造温床》,引发社会热烈反响。文章直指影视行业屡见不鲜的流量明星数据造假现象,痛批“唯数据论”“唯流量观”等不良倾向给社会带来的危害。随后,人民日报、紫光阁、共青团中央等新媒体平台纷纷转载,并配发评论“假数据不是真本领,唯流量不如做艺术”。与此同时,不少网友也参与了讨论,他们指出粉丝和各类营销号的盲目助推以及艺人经纪公司的急功近利,导致了流量明星数据造假泛滥的现象。

  在社会各界对流量造假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之际,1月8日,新浪微博发表《关于调整微博转发评论数据显示方式的公告》,表示将于1月底实施对微博转发、评论计数显示上限均为100万的策略调整,即转发、评论实际数量超过100万时,相应的转发、评论数量均显示为100万+,旨在借此改善追逐流量、追捧数据的不良倾向。关于弱化数据显示方式,新浪微博并不是头一家。去年9月,爱奇艺宣布关闭前台播放量显示;今年1月18日,优酷也紧随其后,宣布关闭前台播放量显示……平台方应对这一问题的一系列举措正在逐步实施。

  如何才能真正从源头上解决流量造假的问题,铲除这一行业顽疾?对此,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他从多年进行电视行业研究的经验出发,阐述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流量造假如何产生?在曾庆瑞看来,是由于艺术评价标准出了问题。“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的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艺术质量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能用数据来衡量的。”曾庆瑞表示,长期以来,“唯收视率论”“唯点击率论”助长了行业的不正之风。当行业里的资本进入之后,逐利的资本就会不择手段地破坏艺术乃至于商业和市场的规则,产生不正当的竞争。“要根治数据造假这一现象,应当从评价标准入手。”曾庆瑞对记者说。

  对于不久前新浪微博调整转发评论数据显示方式的举措,曾庆瑞表示,“有100万+的数据评价标准,就会在100万+的范围内继续造假,继续有不正当竞争的问题”。所以他更欣赏像爱奇艺、优酷这样的视频平台,直接关闭前台播放量显示的举措。曾庆瑞讲述了前不久他参加的一个研讨会,不少人以某剧拥有400亿的播放量为荣。“全世界所有的哺乳动物都看一遍该剧,才会够400亿这个数据。”曾庆瑞说,平台方不应该在数量上兜圈子,大家应该一起来研究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怎样的评价体系才是科学的,曾庆瑞认为这值得深入研究。他讲述了一个金鹰奖评奖过程中的故事:“金鹰奖评奖过程中,有一项是观众投票。有一年我们正在评奖,一位朋友打电话咨询我,有公司告诉他们可以花钱买观众选票,他问我这个事情是否可行,我当时就批评了他,让他不要干这种事情。”在曾庆瑞看来,如今包括金鹰奖观众投票、豆瓣网评分等都可以造假,如果这些现象不引起各方重视,将永远无法解决数据造假的问题。

  因此,在数据造假已成产业链,300元就能买1万名粉丝,点赞量、播放量等各种“量”都明码标价的情况下,若要根除流量造假这一顽疾,除了平台方采取具体限流举措和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外,更重要的是法制部门的介入和舆论的批判。曾庆瑞说:“数据造假是为了不正当竞争,不管是明星的流量,还是点击率、收视率,这种欺骗社会的做法完全适用于现存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执法部门应挥起法律的利剑来割除这个毒瘤。”

  (光明日报记者 牛梦笛 光明日报通讯员 胡琪)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22日 03版)

[责编:石佳]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