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激活道德力量 助推乡村振兴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激活道德力量 助推乡村振兴

2019-01-23 02:35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笔:蔡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从实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也一直是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及农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发展及其治理已经进入一个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我们要加深对这一重大战略的理解,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明确思路,深化认识,切实把工作做好,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

  新时代乡村“德治”要有新理念。党的道德追求及党员的道德要求赋予新时代乡村“德治”的新内容和新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

  新时代乡村“德治”要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发挥共产党员的道德引领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道德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随着国家政权建设,共产党人道德观对乡村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相较于建立在“亲情”“孝义”上的传统乡村道德观念,共产党人突出“大公无私”“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道德标准。党的领导深入乡村基层,一方面将我党优良作风扎根乡村,革新了封建传统陈规陋习,另一方面《党章》要求党员“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强调党员要加强党性修养、严格党的纪律、对社会率先垂范,因而从实践上来看,共产党人道德观在乡村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就,发挥了引领乡村道德建设的作用。

  传统是流变的,我们理解新时代乡村“德治”,已经不能仅仅囿于传统乡村社会固有的道德规范,随着时代的发展,共产党人道德观已经成为道德传统的一个部分,内含于乡村社会新的道德理念中。因此,党的道德追求及党员的道德要求赋予新时代乡村“德治”新内容和新方向。新时代乡村“德治”要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共产党员的道德引领作用。

  引导农民增强法治意识

  新时代乡村“德治”要有新机制。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和保障,新时代的乡村“德治”要完善乡村法治体系,发挥法律的道德规制作用。

  新时代“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过程就是训练农民拥有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改变农民的知识和生活方式,使其具有适应时代的现代化的道德行为素养。村民自治本身就是依法自治,是法治的实现形式和表现;村民自治也是建立在一定道德基础之上并内含道德良俗的引导和规范。新时代的乡村“德治”要完善乡村法治体系,立足法律规范,发挥法律的道德规制作用。国家法律和制度本身必须立足公平正义和道德良知,各级政府及党政干部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才能真正引领社会崇德向善,遵纪守法,真正实现良法善治。

  新时代乡村“德治”要有新方法。实现意识形态工作的日常生活化,要求新时代乡村“德治”要与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既讲法治又讲德治,重视发挥道德教化作用,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律和他律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道德风尚,防止封建腐朽道德文化沉渣泛起。实现意识形态工作的日常生活化,要求新时代乡村“德治”与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是新时代乡村“德治”的新方法,既是抓手也是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等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活动,以小见大,以个人文明、家庭德育、社区美育等形式,才能在乡村社会落到实处。

  实现传统道德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新时代乡村“德治”要有新规范。乡土文化与道德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要求新时代乡村“德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结合起来形成新的道德规范,实现传统道德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新时代乡村社会“德治”要与保护与发展传统优秀文化结合起来,制定新规范,既回应乡村社会共同体的内生需求,也实现传统道德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在物质文化层面,要保护乡村独特的文化风格,立足乡村文明,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发展,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提供乡村文化优质载体;在制度文化层面,要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完善村规民约,强化美德的教化、规范和引领作用,实现村落治理有序;在精神文化层面,要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活跃繁荣乡村文化市场,给农民提供更多优秀积极的精神产品,增强乡村社区的共同体认同和社区成员的归属感。

  新时代乡村“德治”要有新平台。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平台是乡村道德教育的依托,新时代乡村“德治”可以探索培育和吸纳新乡贤等新主体,构建多元化文化活动新平台。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乡贤及其作用得到国家的认可,新乡贤逐渐纳入乡村治理体系之中,成为新时代乡村“德治”的新主体。新乡贤为新时代乡村德治注入新的参与主体,并探索了多元化文化活动形式,实现了参与的日益组织化和规范化,为乡村道德教育提供了载体,搭建了乡村“德治”的新平台。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23日 05版)

[责编:王丽媛]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