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报效国家,我的信念根深蒂固——访“预警机之父”王小谟

报效国家,我的信念根深蒂固——访“预警机之父”王小谟

2019-02-11 04:44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新春访名家】

  光明日报记者 张蕾 李苑

  他是著名雷达专家,引领我国实现了从地面雷达向空中预警指挥机的飞跃;他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提出世界首创新型预警机方案,国产预警机创造出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9个第一,突破100余项关键技术;他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坚持自力更生、协同作战、顽强拼搏、创新图强,培养出一大批年轻专家,成为我国军事电子领域的中坚力量。

报效国家,我的信念根深蒂固——访“预警机之父”王小谟

王小谟在办公室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光明日报记者 王倩摄/光明图片

  他,就是王小谟,中国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前不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第三届杰出工程师颁奖典礼上,他负责拉京胡,与京剧名家李维康联袂表演了一出精彩的《凤还巢》,并携三代年轻的预警机人与公众见面。传统的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记者前往位于北京西山脚下的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专程去拜访王小谟院士。

  荣获2012年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后,媒体对他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狂轰滥炸”,以致成为“透明人”的王小谟跟老伴出门遛弯也会被人“围观”。“故事都被你们‘挖’完了,还能讲什么呢?”话虽这么说,他还是带着招牌式的亲切笑容,在阳光明媚的办公室全力配合着记者们的各种采访拍摄请求。

  如果不去搞雷达,王小谟如今兴许会是一位唱京剧的名角。此话并非胡诌——高中时一块儿业余唱京剧拿大奖的同学里,有几位成了著名京剧演员;大学时他当团长的学生京剧团里,也走出了几位京剧名角。

  当然,倘若这样,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著名雷达专家和“预警机之父”了。

  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由王小谟主导研制的空警2000预警机背驮“蘑菇云”腾空而起,作为空中编队的排头兵引领着庞大机群米秒不差地飞过天安门广场。2010年,空警2000预警机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013年1月18日,当大红的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证书交到王小谟手中时,台下掌声雷动。人们用最热烈的掌声表达对这位共和国“预警机之父”的崇高敬意。

  “我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研制雷达,然后负责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应用到预警机上,把设计变为现实。”一句轻描淡写的背后,是王小谟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和起落浮沉。“我老说这样一句话,得意的时候不要忘乎所以,失意的时候也不要灰心。很多困难都是暂时的,越是低潮越不能闲着,要时刻保持韧性和弹性。”

  凭借着这种韧性和弹性,以王小谟为代表的众多科研人员在研制中国预警机时,形成了“自力更生、创新图强、协同作战、顽强拼搏”的预警机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实现了整体飞跃。您对于目前我国的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有什么希望与建议?”面对记者们提出的这个问题,王小谟坦言:“基础的创新是目前比较难的一件事情,很多人只看重最后集成的成果,不愿从事深层次的、基础性的研究,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科学研究主要靠人,一个国家真正的财富是人才,因此要注重科研人才的队伍建设,通过一些工程和项目把人才队伍培养出来。”对阻碍科技创新的障碍时刻保持警醒、敢于说真话,是他的个性,也是他的担当。

  预警机被誉为“空中帅府”,是战场上的空中指挥所。王小谟自称从来不是帅才,只是将才——给一个目标就身先士卒地去冲锋陷阵。而在他的手下,也着实出了不少将帅之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预警指挥机总设计师陆军就是其中一位。

  “人的一生当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机遇,遇到小谟院士是我一生中最幸运的事。”陆军感慨地说。1985年,在拿到心仪已久的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同时,陆军也遇到了人生道路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导师,即后来引领他走上雷达和预警机研究之路的王小谟。时任中国电科第38所所长的王小谟求贤若渴,一举花了40万元到中国科技大学招录培养7名定向生,陆军因成绩优异被幸运选上。

  付出,源于热爱,更是责任。有人问他:你这么辛苦过了大半辈子,是个人兴趣,还是想升官发财?“如果仅仅为了一个饭碗,我可能会选择去唱京剧、拉胡琴,但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待在实验室。人的生命总要活出一些价值,我们这一代人有一个信念根深蒂固,那就是怎么报效国家。”

  如今,王小谟已年逾八旬,依然为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如果身体允许,他想再多带几个博士生。“如果不想被其他国家超越,我们的技术只能不断更新。倘若自己跑不动了,就让下一代接着完成——还是那句老话,‘为国家争口气’。”

  “我这辈子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去了自己想去的地方,国家也给了我足够多的荣誉,我该知足了。”王小谟说。

  知足,让这位老人笑对晚年。即便因早期淋巴癌在病床上输液,他依然关心国家的预警机事业,把设计师们请来面对面探讨交流,待病情稍有好转,就迫不及待地赶赴热火朝天的试验现场。生活中,京剧和胡琴依然是良伴,《苏三起解》《杨门女将》……一把胡琴拉得如泣如诉,几句韵腔唱得婉转悠扬。

  懂他的人知道,戏里琴外,他其实都在发自内心地表达着这样一个意思:“报效国家,我的信念根深蒂固。”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11日 03版)

[责编:徐皓]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