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文化周末·大观:去向坝听歌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文化周末·大观:去向坝听歌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3-29 05: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地域文化】    

  作者:兰善请    

  去向坝听歌,那歌声与大山同在。

  溯汉江支流堵水而上,群峰啸傲,丛壁如削。巴山当仁不让,高开高合,堵水小媳妇似的默然俯首低走,蜿蜒在窄不盈尺的谷底,迢迢向北。走着走着,长空里隐约一丝歌声,似在山色里、日光里、层叠的峰浪里、轻柔的云朵里……千萦百回,盘桓出没,忽的一绺人家,几丛山花在目,向家坝——鄂西北之南的竹溪向坝就在足下了。灰墙黛瓦,阁楼扇门,地势高峻,街似天街,车来人往,黄发垂髫,老少自乐。隔世的宁谧,恍似陶渊明笔下的世外!

  据说,走进桃源的“武陵人”之武陵就在这附近,毗邻的竹山桃源乡即当初的避秦之乱的桃源人之所。其实,向坝直抵三皇五帝。《华阳国志·巴志》便记下了向坝人是古老的巴人后裔,巴国乃大禹之妻涂山氏娘家,堵水乃大禹治水区域。巫溪过来的向家人世居不移。向坝之名,由此沿用下来。

  向坝自那时起就从人性本源升起一种歌声,散发着乐天知命的气息,那气息盘桓万古时空,响彻鄂渝川陕,为这方人精神果腹。

  不虚歌乡之行,一踏上这山地,一阵悠扬的歌声便随风入耳:

  “妹在呀的那个门前啊掐呀么掐菜薹儿,哎呀青菜萝卜缨缨盼哥来——”“哥哥呀的那个唱的是梁呀么梁山伯呀,妹子不叫哥咋能来——”这是向坝镇上音箱里传出的名曰《掐菜薹》的歌声,清亮活泼,扑面火辣。

  随而,我们被领到歌楼,电视画面里,那活泼的歌声荡漾在人们挥舞的镰刀上、秸垛上,旋律原始而诗。

  接着又听了一段《五句子》:“五句子歌五句子唱,五句子歌儿要帮腔。妹唱山歌哥来帮,你一板来我一腔,一板一腔才成双。”男声起句,女声跟随:“百合花开满山白,情哥想妹妹晓得,你是男子不开口,我是女流脸儿羞,哪有河水倒起流!”

  还是风情之歌,原生态的男女情怀,一派巴人原始古风,颇有“下里巴人”之流韵!

  从已出版的《向坝民歌300首》(尚有6000多首有待整理汇集)可以看出,男女情歌是其中最为炽烈的流行曲。当然,仅言情是不够的,他们还唱劳动,表达生活仪式,唱古今传说。生活多面,歌声多类。

  迎接出生第一缕曙光的便是接生婆唱的《接生歌》;三天“洗三”,唱《洗三歌》;周岁抓周,唱《抓周歌》;成人婚嫁唱《迎亲歌》《送亲歌》《哭嫁歌》《闹房歌》;砍柴唱《打杵歌》;下田唱《薅秧歌》;过日子有种种小调;终老唱《丧鼓歌》;另有关于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劝世歌》。

  一首歌,一段岁月。歌声是生息,是朝朝暮暮的活法。

  听这首《请禾苗神》:“阳锣打得连声震,来了锣鼓两个人。今日主东把我请,为的五谷来丰登。纸马钱财安排妥,肉一方来酒一瓶。先请五谷禾苗神,再请风调雨顺大禹神。风伯雨公一路请,雷公电母两尊神,土地爷爷也要请,野兽耗子你担承,众位农友一起请,老幼尊卑听分明。我们大家要攒劲,都是帮忙感人情。”各路神灵被请到劳作时空里,与民同乐,与耕耘同在。

  我们拜访了向坝村民歌大王王学龙,这位下地背着大背篓的男子从父亲及祖父那里继承了传统地道的向坝民歌一百多首,在地头唱罢,那晚的篝火晚会上他又一气唱了40多首。在金竹园村7组拜访了村民杨福凤,她有一副金嗓子,可以接任何一个歌手的歌,倘若她即兴出歌,只有机智的王学龙接得上。胜丰村3组的民歌手张和平也有几分功夫,是典型的歌袋子,但应对杨福凤,常常力不从心,虽甘拜下风却乐不可支。向坝9个村万余人,有2000位民歌手,200多户祖孙三代能同台演唱;家庭、院落、村头都可以对歌,传歌。向坝筑歌楼5座,歌楼起歌声,游人挤游人。

  向坝民歌已成为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坝名列湖北十大民歌之乡。而今,向坝孩子在学堂学歌,向坝人知道,只有进了课堂,歌声才会永远不断。

  “向坝”油然而成品牌,高山蔬菜、向坝腊肉、传统刺绣——它们在向坝歌声中,随电商走天下。

  不知今夕何夕,桃源可以再寻。

  陶渊明若有知,定然欣悦为《桃花源记》补记:源中人踏歌而生,山外人闻声而往。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29日 15版)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