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课堂,行走在广阔天地间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课堂,行走在广阔天地间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3-30 03: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听听学生怎么说】

  作者:程正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博士生)

  去年5月,我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从一名在清华大学学了7年建筑学的学生,报考成了一名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博士,参加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那时候,我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被深深触动,更加笃定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希望为其发展贡献力量。在面试的时候,学院肖贵清老师的提问让我至今难忘,他说:“你为什么从建筑来到我们‘上层建筑’?”现在回想起来,我的这个决定一定是对的。

  在思政课堂里沐浴春风,让我相信马克思主义。我的决定和自己经历的思政课分不开。不得不提的两位特别的思政课教师:学校党委书记陈旭老师在学生社会实践中为大家讲党课,他给我们讲红旗渠精神,勉励我们筑起心中的“红旗渠”,修筑好清华的“红旗渠”,筑好中华民族的“红旗渠”;校长邱勇院士在课上以他个人的成长经历为例,让我们理解清华人的精神,勉励大家肩负起清华人的新使命。

  我上过很多老师的思政课,他们风格不同,但都给人坚定的力量。清华首批文科资深教授吴潜涛老师用学理的方式深究每一个问题,告诉我们要敢于刨根问底深究下去;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李蕉老师用“祛魅”的方式,将历史有血有肉地呈现,让我们如沐春风。正是这样一群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老师,我更加相信马克思主义。

  在辅导员岗上历练自我,让我理解马克思主义。清华的思政课构建了一个大体系。从主题团日到学术交流,从创新创业到文体活动,方方面面都有思政的内涵。其中还有一位非常重要的角色,那就是我们身边的辅导员们,他们“一个肩膀挑业务学习,一个肩膀挑思想政治工作”。这个制度由老校长蒋南翔提出并建立的,其中蕴含着的先进教育理念,仍然历久弥新。我刚来清华时,就被辅导员的一举一动打动,他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们思想的引领者。我自己在“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思想引导下,也选择成为辅导员。

  我带的是建筑学院15级的本科生。我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24小时不关机。到现在我带的学生即将大四毕业,他们中也有一批优秀的同学选择担任辅导员,我感受到一种传承的力量。辅导员的核心是做好同学们的思想引领工作,我在担任辅导员的过程中也是不断思考如何回答好培养人的三个问题。而这一段经历,也让我更加理解思政育人的价值和意义。

  在广阔天地中行走实践,让我运用马克思主义。清华在广阔天地中打造了一堂移动的思政课,那就是行走在世界各地的社会实践课。刚刚过去的寒假,我们就以“壮阔七十年”为主题,组织了269支支队、2600余名师生奔赴祖国各地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用历史和现实的交叠给同学们最直击心灵的感触。

  在这样的引导下,我从思政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够为乡村发展贡献自己的专业力量。十九大后,我便带着同学们从书斋里走出,发挥专业特长,投身“乡村振兴”主题社会实践,建设“学生乡村振兴工作站”,在乡村田野间展现新时代青年的担当。

  这就是一堂行走在乡间的思政课。我们在祖国大地上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我们相信只有真正扎根中国大地,才能认识国情民情,理解乡村。许多同学在实践过程中融进乡村,成了“荣誉村民”,也播下一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的种子。而我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加坚定了将马克思主义书写在中国大地的信念。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30日 07版)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