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信仰,传承在思政课堂上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信仰,传承在思政课堂上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3-30 03: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听听学生怎么说】

  作者:肖翔匀(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

  理论只有说服人,才能武装人。思政课既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也要有惊涛拍浪的声势。比起一味进行理论的宣讲,我在浙江大学修读思政课时感受到的是情景式教学,在思政课上,我们是饱受腐朽资本主义压迫的马克思,是开国大典上欢呼雀跃的无产阶级战士,是改革开放浪潮前小岗村郑重按下红手印的改革先锋,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员,我们是“一带一路”倡议里和平共赢的使者。

  让书本里的思想、理论活起来,他们不再是白底黑字的说教,这些思想、理论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社会、国家层面给予我们引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更是给现在世界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这些战略的提出基于全球发展。这些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伟大思想的诞生、伟大人物的思考,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自此,共产主义在我的心中种下了一颗具有无限活力的种子,于是我主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大三时我终于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感和获得感,这是我在学校思政课堂上感受到的。这里,是院内与院外、校内与校外、网上与网下教育的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思政课上,大家被划分为多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都有各自的选题和实地调研的任务。我们选择了“乡村振兴”这一课题,选择著名的旅游胜地——乌镇作为调研目标。调研之前,老师为我们模拟乌镇发展轨迹。课下我们带着问题走进乌镇,和撑船的船工、饭店的厨师、手工艺店的店主交流,了解乌镇前后的变化,了解到在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中,乌镇基层干部如何一次次走访,如何一次次和镇民沟通。通过这样的调研,我们对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对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有了更多的感触。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之前一直是在书本,在电视里的教导,但是通过这样一次课堂情景教学和后期实地调研,它已经慢慢走进了我们每个学生的心里。

  从坚定信仰到树立信心,从感染学生到赢得学生。我从一节节思政课中汲取养分,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中了解祖国的现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一次次情景模拟中提升自我,提高自己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大四毕业后,我更是坚定地参加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前往西部艰苦地区支教扶贫,立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在支教扶贫的时间内,我充分利用所学,在教学上身体力行给自己的学生们上好思政课,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培养新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做好思想铺垫;在扶贫工作上,我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为祖国西部基层的建设添砖加瓦;在返回学校后的思政课上,我又以自己在基层一年的实践经历为其他同学认识基层、探讨民族振兴富强之路提供了最真切的情景素材。自己所学所获能够成为自己所作所为,自己所作所为又能反哺其他人所学所获,所以我很感激,能够有这样我喜欢的思政课,去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30日 07版)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