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跨越20年的山与人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跨越20年的山与人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4-07 03: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朱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副教授、《山·灰·人》殷业强影像作品展策展人)

  《山·灰·人》是一组创作时间跨越20年的影像作品。2000年前后,处于银盐胶片时代的摄影师殷业强将镜头对准了家乡的石灰厂,那是北京远郊山区随处可见的石灰厂,位于北京房山区河北镇东庄子村,在北京西南大约50公里处。

跨越20年的山与人

采石 殷业强

  热火朝天地开山、采石,轰隆隆的声音震天动地。规模壮观的高温灰窑不仅将坚硬的岩石融化为粉末,更喷出滚滚热浪,并裹挟着石灰粉将烧灰工人包裹成一个个“泥塑”。殷业强最初给我们呈现的就是这些劳动者“泥塑”,扎扎实实的肖像,正面的凝视,饱满的细节。

跨越20年的山与人

掏灰 殷业强

  与照片中的人物相遇,我们会强烈地感受到劳动者生存的处境和生命的状态。这作品,是对时代的记录,更是作者对乡亲们的致敬。  20年间,摄影师多次返回家乡,每次都会照例在村外走走,顺手拍照的相机换成了数码相机、手机。当年热火朝天的石灰厂已经成为“遗迹”,当年的烧灰人或找到了新的工作,或在家告老赋闲。  2018年,数字摄影浪潮已经将银盐影像推到了遥远的地平线远处。殷业强再次翻出20年前的底片,重新扫描、看片,竟然有了很多新的发现。胶卷特有的连续性,产生了无意识的蒙太奇,底片边缘的齿孔也参与着画面的构成……这些都是银盐时代的审美特征,也赋予影像神奇的魅力。

跨越20年的山与人

吕常水,70岁,现退休在家 殷业强

  由此,从数字时代的视点重新编辑整理胶片影像,在当代中国环保意识鲜明、注重探寻发展软实力的社会认知语境下,原来的《烧灰人》肖像系列转变为《山·灰·人》系列。这些作品仍然得以让人专注地凝视劳动者,并进一步观看他们劳作环境中的物品工具细节和劳动者特写,展现那些无处不在的灰的覆盖和侵蚀。影像所带动的思维让视点退远、站高,让人渐渐开始观看山的存在、山与村庄的共存。沉默的山裸露出抹不去的刻痕,而当过烧灰工的乡民们,在时间的熔炉里书写着各自的人生篇章。  这些影像会成为一个村庄的集体记忆佐证,也会成为开启未来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07日 07版)

[ 责编:曾震宇 ]
阅读剩余全文(